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1-09-12 12:16   

传统文化早就教育我们要“成器”。《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可是在《论语·为政》里却有一句名言“君子不器”,乍一看,经典教育我们既要“成器”,又要“不器”,似乎很矛盾,果真如此吗?实则不然。“成器”是传统观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不器”并不是“不成器”,而是对“君子”更高层次的要求。为此,有必要追根溯源,考证一下孔子“君子不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1)

解读“君子不器”

按经典译法,“君子不器”直译出来就是“君子不会把自己只当作一个器物。”看似浅显,但这句话到底要说什么呢?为什么要把君子和器物作对照呢?让人一头雾水。为此,历史上有很多注解,最流行的解释是:“器者拘于一用,…故君子之学,不可拘于一器,必求其才之通、识之达”(徐英《论语会笺》)。这种经典解释源于对“器”的分析。所谓“器”,也就是器物,即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例如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等等。那么,作为孔子认为的“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修养深厚,杰出智慧”的君子,自然不能够像器物一般,只具备一种功用,而应当广学博识,在各个方面都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有所建树,做个博学多识、全方面发展的有用之人。也就是说,传统认为,孔子心中的君子应该是“通才”,而不是“专才”。

经典解释虽有一定道理,但总感觉欠缺一点。孔子向来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教育,显然与“通才”主张不符。那么,“君子不器”显然有更深刻的含义。

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更为深刻的解释。按照孔子《易·系辞》一书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根据现实生活里器具的实际作用,以形而上的方式对其升华,对“器”字的含义进一步扩充,引申为一种来自外界的束缚和局限,这些束缚和局限是形而下的,会把超出范围的物质,隔离在有形的框架之外,因而也就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孔子进一步认为,器有形而道无形,“器”只是事物外在的形式,“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是形而上的,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和限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能量。《礼记·学记》也说:“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哪一件事物。因此,“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的思想不应该囿于某一事,某一物的看法或见解。显然,这一解释更加具有深意,也更能表达出孔子有意将“君子”和“器”对立起来的初衷。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2)

这两种解释已成为人们对“君子不器”最经典、最权威的解释,但仔细琢磨,仍感觉意犹未尽。笔者认为,可从“不”和“器”两个词性出发来分析整句话的意思,或许更接近孔子的本意。

“君子不器”的经典解释将“不”动词化,作“不成为、不当作”解。但按照孔子语录来看,“不”在句子中往往作副词用,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见《论语·子罕》: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所以,正解应该是将“器”动词化。事实上,“器”在古文中是有动词意思的,贾谊在《新书·大政》说“士能言道而弗能行者谓之器,能行道而弗能言者谓之用。” 这里的“器”和“用”是对应的,说明“器”蕴含“说而不做”的意思。由此想到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见,“不器”应该有注重“行”的意思。进一步,王阳明著名的“知行合一”断言,和“君子不器”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对“君子不器”的更深刻理解,应该是君子不能墨守成规(“器”),而应该开阔胸襟、积极进取,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和孔子主张一脉相承的。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3)

“君子不器”导出为学做人三层次

在孔子看来,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所以这种人首先要“成器”。一个不成器的人显然不具备君子的基本条件,但“成器”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囿于“器”,也就是具体的某项技能。那么不囿于“器”是否就够了呢?显然不够,不囿于“器”,还只是在具体行为上,但在认知上,还是没有摆脱器物的束缚,所以更高的君子层次应该是不受累于“器”,也就是说思维不受到盲目的“器”的束缚。为此,我们为学、做人就应该有“成器”→不囿于“器”→不累于“器”这样依次递进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首先要“成器”。

韩愈的《师说》道“术业有专攻”,说明每个领域都有专门特长之人,是专才,在各个领域闪闪发光。不学则无术,无术则难成器,所以任何人,首先要学习,向“术业有专攻”的人学习,这就是一个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的过程,也就是成器的过程。做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十八》里有名言“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说贤者指的就是已经成器了的优秀人才,这种人才,就是在某一方面堪当重任的人才,这就是做事要“成器”的意思。所以君子立于天地,首先要“成器”。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4)

※第二个层次,不囿于“器”。

如果目标只是“成器”,终究会把自己限定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因学识的局限而限制自己能力的进一步发挥,所以不能囿于“器”。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方能使我们拓宽眼界,增长才干,适应不断前进变化的社会。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见《论语·雍也》:君子要做到广泛地阅读典籍,吸收知识,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便不至于偏离人生的正道了)。“约之以礼”还可以解释为“以躬行实践来解礼”,也就是说君子应当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不受限于特定的知识领域,这样才能广闻博识。在做事上,也是如此,君子之气度应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所限制,而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对待万事万物。不囿于“器”,是为学做事更高的层次。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5)

※第三个层次,不累于“器”

经常有不少成功人士感叹“累”。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心累”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坦荡荡”,如果我们“心累”了,说明我们被外在的“器”所控制了,所以也就没有“坦荡荡”的那种舒坦劲了。“大道不器”,向往“大道”,就不应该把自己的眼界、心胸局限于狭窄的领域,而要不断求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这样,才能才能摆脱狭隘的有形的“器”之束缚。为此,比囿于“器”更高一个层次的为学、做人之境界,应当是不累于“器”。这是心理的需求,是又高一级的需求。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6)

“君子不器”典型案例

如前所述,求学做事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成器”→不囿于“器”→不累于“器”。历史上,这样有启发意义的例子也很多。

*关于“成器”的代表,当属孔子著名弟子子贡。

子贡原是卫国的商人,姓端木名赐,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办事通达等而著称。他还善于经商之道,为孔子弟子中首富,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还为后世留下了“端木遗风”成语(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论语》里记录了两人的一次对话: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翻译过来就是,子贡问道:“我怎么样呀?”先生说:“你是一件有用之器。”子贡说:“我是何种器呀?” 先生说:“你像是放在宗庙中盛黍稷的瑚琏。”这段对话为后世留了一个成语:瑚琏之器

孔子以庙堂之器比喻子贡,可见子贡的才能和本事之高,所以后世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但结合之前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孔子看来,子贡的水平还处在“成器”的档次,还达不到孔子说的“不器”标准。所以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褒贬参半。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7)

※关于不囿于“器”的代表,当属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能够在晚清乱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以打笨仗的方法彻底消灭太平军,官至极品,足以证明他的才能。后世有很多关于他“不器”的故事,其中有一例很有意思:

咸丰二年腊月二十一日,曾国藩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及其幕僚左宗棠首次见面,商量组建湖南团练的事宜。曾国藩作为二品大员,丝毫没有一点官架子,一幅儒生相,衣着简朴,神态谦逊。左宗棠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是“才能和胆略平庸…眼中缺乏精悍之气,面上没有果决之容”,不像个带兵打仗的将领。

本来,已有重大建树的曾国藩完全可以志得意满,官威凛然,但他不囿于已取得的成就(“器”),而是礼贤下士,真诚谦虚,所以被左宗棠误以为是一副笨头笨脑的样子。此时的曾国藩,早已是不囿于“器”的、符合儒家标准的“大智若愚”的君子了。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8)

*关于不累于“器”的代表,当属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唯一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来不会为所获得的荣誉(“器”)所累。

一天,有朋友到居里夫人家做客,她正忙于试验,就让朋友随便转转。朋友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她的诺贝尔奖奖牌,不禁大吃一惊,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给孩子当玩具。居里夫人却很平静地表示“这没什么,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对不能永远守着,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这样的见识、这样的胸怀,古往今来,少之又少。不被有形的荣誉(诺贝尔奖这种“器”)所累,不断探求未知领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居里夫人这样的情怀,达到了“不器”的最高境界。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9)

分析、举例完毕,我们再次审视“君子不器”这简单的几个字,微言大义的特点越发清晰。可能孔子并没有想那么多,也可能孔子想得更深远,但无论如何,将“君子”(也就是人)和“器”区分开来,让后世探求两者的巨大差异,无疑是孔子深邃思想的体现。以积极的心态去求知做事,以豁达的心态看待得失(以上文分析为依据,可广义看待“器”:那些拥有的物资、财富、名誉、地位等等身外之物),达到“不器”的境界,这不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言行给我们的启示吗?于是想起了苏东坡晚年一首诗: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微言大义——“君子不器”有深意(图10)

(作者:墨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