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一条支系发达的历史之河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宾阳 贾正    发布时间:2025-09-16 08:17   

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条支系发达的历史之河。

宁夏:一条支系发达的历史之河(图1)

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

岩画与遗址的诉说

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内,烈日照射在褐红色的山岩上。数千年前的刻痕在光影间若隐若现,太阳神、狩猎图、神秘符号......这些远古先民留下的“无字天书”,让一波又一波游客驻足良久。

“这些岩画跨越了春秋战国至西夏时期,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的真实记录。”讲解员指着一组岩画对我们说,“这幅展示了狩猎场景,那幅则是祭祀仪式,这里可以说是史前艺术画廊。”

在贺兰山岩画馆内,我们遇到了正在临摹岩画的传承人王先生。“我在这已经待了十多年,每天对着这些岩画临摹研究。”他边说边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一幅画都有故事,都是远古先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距离岩画遗址不远处的西夏陵遗址公园,另一种文明印记令人震撼。规模宏大的土冢群沉默矗立,诉说着西夏王朝的过往。

“西夏陵不仅反映了西夏时期的陵寝制度,还融合了汉族、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文化特征。”西夏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介绍说,“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西夏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宁夏:一条支系发达的历史之河(图2)

贺兰山岩画

边塞文化的活化石

永宁县三关口段,明长城遗址蜿蜒于山脊之上。这里曾经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锋的前线,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沐浴在夕阳中。

当地长城保护员老李已经守护这段长城二十年。“小时候常来这里玩,那会儿不知道这是宝贝。”老李抚摸着斑驳的城墙说道,“现在明白了,这是祖先留下的财富,必须保护好。”

长城专家张教授告诉我们,“宁夏境内的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民族交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见证。长城内外的人民通过互市、通婚等方式,实现了深度交融。”

在隆德老巷子,这种边塞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古街两旁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记者到访时,几位老人正坐在门前聊天,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

“我在这条巷子里生活了七十多年。”满头白发的马大爷一脸慈祥,他说,“现在年轻人大多出去了,但我们这些老人舍不得离开。”

宁夏:一条支系发达的历史之河(图3)

贺兰山岩画

革命精神的传承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屹立于青山之巅。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的壮丽诗篇。如今,这里成为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齐声朗诵毛泽东诗词,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纪念馆内,大量实物和图片资料展示了红军长征过宁夏的艰苦历程。

“我爷爷曾经给红军带过路。”当地导游小马自豪地分享着家族故事,“他常说,红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在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我们巧遇一支来自广东的青年研学团队。“我们是来体验长征精神的。”团队负责人表示,“重走长征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

(宾阳 摄)

(责任编辑:钧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