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绥德汉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1 09:52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一首脍炙人口的《三十里铺》,唱出了革命战争年代绥德青年男女敢爱敢恨的真挚情感,也唱出了绥德是个好地方!

铮铮铁骨绥德汉(图1)

“绥德”之名始于南北朝时期,取“绥民以德”之意,绥,安抚之意;德,指的是德泽。从名字看,这就是一个十分包容的地名,这与它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分不开的。

绥德地处陕北腹地,位于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是东西南北通路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融之地,文明的碰撞使得它拥有“天下名州”的美誉。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谣,虽不知源于何时,但其饱含着对米脂婆姨和绥德汉的赞美却是毋庸置疑的。米脂婆姨人美心美也勤劳,绥德汉子勤劳踏实,粗犷有男人味。在历史的长河中,绥德人不仅以高大、剽悍、英俊的形象为世人瞩目,更以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的性格令人敬佩。

早在春秋年间,孔子就赞美三秦大地汉子“地虽僻,行中正”,而绥德汉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说,绥德汉的美名出自三国时的战神吕布,有民间歌谣记载,吕布才貌双全,是绥德人,后来“绥德汉”就传遍了天下。但所有正史上均未记载吕布是绥德人,所以下文不将吕布列为绥德汉。

“绥德汉”何以出名,与一代代绥德汉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关。

  绥德汉的内涵

绥德汉的标准是什么,可能让人听后第一感觉应该是“马中赤兔、人中吕布”那样的剑眉星目、棱角分明、鼻挺唇厚,一副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模样。

铮铮铁骨绥德汉(图2)

但事实上在苦寒的黄土高原上,这样的形象只是人们对英俊男子汉的臆想。大多数绥德汉,从外形看,古铜色的脸上“沟壑纵横”,穿着羊皮袄子的身板虎背熊腰,双目炯炯有神,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虽然谈不上玉树临风,但让人感觉到伟岸可靠。

绥德一带的黄土高原,山荒岭秃、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外加土地贫瘠、风沙侵蚀,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锻造出来了铮铮铁骨般的绥德汉。绥德汉的性格特点很多,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不畏艰辛,顽强阳刚。其中典型代表是绥德一带黄河岸边的船夫,他们不畏艰辛,吃苦耐劳,无数次在悬崖峭壁上拉着船只克服黄河急流浊浪逆行而上。《黄河船夫曲》就是阳刚绥德汉的赞歌。

勤劳坚韧,自强不息。在陕北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下,没有勤劳坚韧的精神品质,是很难在土地上谋生的。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下,绥德一带的老百姓繁衍生息了几千年,这足以证明绥德汉子的坚韧不拔。在陕北称男劳力为“受苦人”,能养家糊口、支撑起一个家庭、把日月过得有滋有味的受苦人,是勤劳、坚韧、自强的男子汉代表。

敢于闯荡,豪气冲天。绥德自古就是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为了谋生存,一代代绥德汉,勇敢地跨出家门,走西口北上草原,走南路南下关中,谱写了一曲曲豪气冲天的赞歌。民歌《走西口》是敢于闯荡的绥德汉的真实写照。

淳朴善良,诚实信用。绥德自古就有“旱码头”之说,与南来北往的商贾交往,养成了绥德汉好客义气,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绥德盛产石狮,绥德汉用他们敢于吃苦的品质,粗壮灵巧的双手,雕刻出一尊尊石狮,再把它们销往全国。没有淳朴善良、诚实信用的品行是难以保证这么笨重的商品顺利到达目的地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绥德汉再也不用像传统“受苦人”那样谋生了,但他们身上的男子汉优秀品质则一直传承下来,到今天仍然激励着一代一代新绥德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纵观历史,在这里,千百年来,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根深蒂固的黄河传统文明,外加南北民族的冲撞、融合,养育和锻造出了一批体魄健壮、粗犷豪放、纯朴耿直、坚硬阳刚的绥德汉中的英雄,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值得我们世代铭记,传承学习。这些英雄中,不仅有土生土长的绥德人,也有在绥德建功立业的英雄汉,还有长眠于绥德的异乡人,他们都可以称之为绥德英雄汉。为此,略举几例。

生于绥德的英雄汉

翻开历史,土生土长的绥德英雄汉有很多,典型的有宋朝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儿子韩彦直,明朝廉吏马汝骥、义军将领李定国等,近现代历史上则有革命先驱李子洲、革命英烈杨重远、爱国民主人士刘绍庭、英雄模范人物王德彪等。韩世忠和李子洲则是英雄中的英雄。

韩世忠。在南宋能与岳飞相提并论的抗金英雄,可能只有韩世忠了。韩世忠,字良臣,绥德人,能挽硬弓,驯烈马,豪气盖世。在抗击金兵的战斗中,曾亲率50骑在滹沱河风驰电掣追杀金军2000余骑。更有黄天荡一仗,以8000水军大败金军10万之众,金军统领兀术望风而逃险些被擒,博得了“中兴武功第一”的赞誉。韩世忠一生战功赫赫,全身刀痕箭疤累累,双手仅余4指,却生性耿直。岳飞蒙冤之时,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只有韩世忠挺身而出,质问秦桧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他光明磊落、义薄云天的行为让人敬仰万分,时人纷纷称赞这位仗义直言的将军不愧为绥德汉。据说“绥德汉”的美名就是从韩世忠这里开始传扬开来的。

铮铮铁骨绥德汉(图3)

李子洲(1892—1929),名登瀛,字子洲,出生于绥德城内一个银匠家庭,北大李大钊的学生,哲学系毕业,是“五四运动”游行大会十位主席团成员之一。1923年初由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陕北任榆林中学教务主任兼国文和历史教员。同年,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址绥德)校长,期间,出版《陕北青年》刊物,撒播革命火种。在他影响和领导下,西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于1924年在绥德创建,绥德师范被称为“西北革命策源地”、“陕北红色堡垒”。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陕北男子汉走上的革命道路,如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他于1927年7月任陕西省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8年2月代理省委书记,期间,领导了清涧起义和渭华暴动;1929年2月被捕,当年6月18日病逝狱中。

他是陕北革命的播火者,是中国革命的一座丰碑,是绥德汉的典范。1940年,毛泽东为他亲笔题词“陕北共产党奠基人”。

铮铮铁骨绥德汉(图4)

  长眠绥德的英雄汉

在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英雄汉,他们虽然不是绥德人,但为了守卫边疆(绥德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成为许多朝代的边疆),来到绥德驻守,有的再也没能回到故乡,而是长眠于此。他们也是英雄汉、绥德汉。其中突出人物是秦时的扶苏与蒙恬。

扶苏。嬴姓,名扶苏,秦始皇长子。他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他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直言劝谏父亲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为此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当时治所在绥德),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秦始皇外出巡视病逝后,遗诏扶苏治丧即位。中车府令赵高联合丞相李斯,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逼令扶苏自尽。

扶苏死后,葬于绥德疏属山颠。传说扶苏被逼自杀死后,将士哭声震天,山河同悲,那泉水也呜咽起来,故名“呜咽泉”。泉旁石刻壁立,其间唐代诗人胡曾的《杀子谷》最为感人:

举国贤良尽泪垂,

扶苏屈死戍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

犹是当年恨李斯。

铮铮铁骨绥德汉(图5)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秦朝时期名将。他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监修了万里长城和秦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胡亥暗中谋划政变,下伪诏赐蒙恬死。蒙恬不信,疑内里有诈,要求面君申诉,被驳。蒙恬的部将都劝蒙恬举义旗反叛,蒙恬为了对得起秦始皇的知遇之恩,虽然手握有重兵,却至死不从,遂违心服毒自杀。三军将士无不怀愤含泪,将蒙恬移葬在绥德大理河西岸的风水宝地上。他们用战袍掬土堆成高高耸立的土丘,好让将军死后与先他而去的公子扶苏的墓冢隔河相望。

每每读到这段历史,莫不让人扼腕叹息,历史有时被恶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从而产生了倒退,这是时代之哀,还是民族之哀?

铮铮铁骨绥德汉(图6)

  建功绥德的英雄汉

秦汉时期,绥德是驱逐匈奴的前沿;隋唐时期,这里是与突厥交战的前线,北宋时期,这里又是与辽、金、西夏争战的要冲之地。这一段段多事之秋,往往造成民不聊生,但也引来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在这里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如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北宋大将狄青、明朝延绥巡抚余子俊等。其中,李广、余子俊的故事值得再三咏叹。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善射,历经西汉文、景、武三朝皇帝,曾任七郡太守,共40余年。李广从结发起,与匈奴交战70余次,战功卓著。

李广曾两次征战绥德。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5年)匈奴以重兵入萧关南侵。李广从军来到绥德,抗击匈奴。他善于射箭,百发百中,杀敌将领甚多,由军士提升为郎、骑常侍。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因有大臣推荐“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汉景帝派李广任上郡太守,驻守绥德。李广到绥德后,设寨堡、战匈奴、射猛虎,留下不少故事,到现在还有几个与他有关的地名。《绥德州志》载:“城东40里之李家寨,即汉李广屯兵处。”可见李家寨的“寨”由李广而起,村名由此得来。今天的虎墕村据说因李广在此射虎而得名。《汉书·李广传》载:“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绥德州志》载:“汉太守李广射虎于此”。他是一个典型的建功绥德的英雄汉。由此,想到那首著名的李广“射虎”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铮铮铁骨绥德汉(图7)

余子俊(1429—1489)。祖籍郢州京山,其祖先在元末时入蜀地,遂定居四川青神县。余子俊十岁丧父,自幼有大志,异于常人。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任延绥巡抚。明成化九年,余子俊奏请朝廷批准,将治所由绥德迁驻于榆林卫城,榆林遂成为整个长城沿线的重要守卫据点。明成化九年、成化十年,余子俊奏请朝廷批准后,大规模修筑了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西抵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余里的长城。自此,绥德再也不是民族冲突时的最前线,开始成为一个商业中心。与此同时,余子俊还屯田养军,开市通商、促民族融合,兴修红石峡渠(后改称广泽渠),畅学兴教、开设卫学等。余子俊“修边、移镇、凿峡”三大功绩功勋卓著,也可称为一个建功绥德的英雄汉。

铮铮铁骨绥德汉(图8)

大绥德地区的著名作家路遥(清涧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有句名言“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广大的绥德人民就是生活中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英雄汉。千百年来,雨雪风霜、大漠黄沙、黄土古道,刀光剑影、劳动号子、铁汉柔情,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响当当的“绥德汉”,随着永不停息的无定河水、大理河水,在时光的故事里奔腾不息,而绥德汉子身上的铮铮铁骨精神,必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由此,想到绥德博物馆藏、相传为明代道士张三丰诗碑的一首绝句:

山环水匝古绥州,

一片晴光碧树秋。

雁字数行随影落,

寒烟淡月两悠悠。

(作者:墨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