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金亭、却金亭,这里有东莞人诚信和清廉的典故

来源:东莞文联        发布时间:2019-10-14 17:24   

   话说明朝洪武年间,在现今东莞东城的温塘村外有一座茶亭,立在"香市古道"旁边,远途车马,近乡挑夫,都爱在此地泡一壶茶。掌亭人是一位和颜悦色、温言好客的村民,他叫袁友信,温塘村人,一年四季以亭为家、以茶为业,四乡八里,善誉扬名。

还金亭、却金亭,这里有东莞人诚信和清廉的典故(图1)

  一日,酷暑天时,午后骄阳如火,一位手摇羽毛扇,头戴青色纶巾,肩挎黑色包袱的男子气喘吁吁地步入茶亭。

  "客官累了吧?喝几杯凉茶,就舒坦啦。"客人没有推辞,坐上石凳,端起茶碗一饮而尽,一碗接着一碗,连呼:"好茶!好茶!"

  茶亭不大,但丝毫不缺典雅,每个墙角都养了一丛兰花,而亭壁上书写的一幅楹联,引起了客人的注意:"茶煮清泉送商旅,亭栽绿树荫劳人。"楹联的书法风格,雍容大度而又洒脱飘逸、清新自然。客人指着楹联问袁友信:"此作,可是先生的手笔?"

  "正是。见笑了,还望兄台指教。"袁友信放下了手中的茶具,谦恭地应答。于是,两人一时兴起,你一言我一语,品茶论道,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客人心情大悦,解开包袱把随身携带的一方端砚和一支湖笔相送,袁友信也将自己平常用的一把折扇题字回赠。这时,雨后复晴,客官便匆匆上路了。

还金亭、却金亭,这里有东莞人诚信和清廉的典故(图2)

  黄昏时分,袁友信收拾茶具准备打样,无意间在凳子下发现一个布包,沉甸甸的。打开一看,哇,三百两银子。这可是一笔巨款啊!袁友信心生疑虑,极力回忆起今天来休息喝茶的每一位路人,只有那位避雨赠笔的儒雅客人,气度与常人不同。天色向晚,不知那位客人去往何处,他心想:"丢了这么多银两,他明天一定会过来取的。"

还金亭、却金亭,这里有东莞人诚信和清廉的典故(图3)

  次日,袁友信凌晨就赶到茶亭洒扫煮茶,耐心地观察每一位路过的行人,但等到傍晚也没看到昨天的客人。

  "今天不来,那明天准会来。"如此这般,从一个月,到一年、两年……袁友信等的那个人始终没有出现。他就这样没有尽头地等着,永无休止地等着。为了方便那位丢失包袱的客人辨认,他一直维持着茶亭的原样,连楹联都没换。

  日子就在牵念中过着,转眼就过了三年。又是一个酷暑时节,又是午后,一个客人款步走进茶亭,叫道:"老板,来一壶好茶。"随即坐在石凳上,这人仪态大方,风度儒雅,似官非官,似商非商,似曾相识。

还金亭、却金亭,这里有东莞人诚信和清廉的典故(图4)

  喝着茶,客人突然正色道:"老板,这茶贵吗?"袁友信笑着说:"不贵,每壶一文。"客人又问:"可以不给钱吗?"袁友信笑答:"自家之物,也不是什么很金贵的东西,四方来客,钱嘛,能付则付,想赊就赊,主随客便,有何不可?交一个朋友,多一份情谊而已,放心饮吧!"

  客人站起身来,整整衣冠施了个礼,指着墙上那副对联说道:"字迹发黄,该换了。"袁友信顿时一愣,说:"我也想重新写一副贴上,但我要等一个人,我怕他来了认不出来。"客人立马应声,问:"那他来了吗?""还没来。""你还要继续等吗?""继续等!""这样苦苦等待一个人,先生的日子好过吗?""反正他不来,我就一直等下去!"

还金亭、却金亭,这里有东莞人诚信和清廉的典故(图5)

  客人慢条斯理地从包袱中抽出一把折扇,展开轻摇,袁友信立刻站起:"客官可否让我一赏扇面题词?"客人朗笑:"当然可以。"袁友信接过扇子一看,顿时心花怒放——这就是自己当年赠与那位客人的折扇,不会错的。他喜上眉梢,走到墙角撬开石板,挖出一个陶罐,提起陶罐中的包袱,交到客人面前:"客官,物归原主,可算卸下我心头之石了,请清点银两。"

  客人并没伸手接过,只说了一句:"把银子留下,扩大这个茶亭吧。"袁友信紧紧拽住客人的手,执意要把白银还给他,客人实在拗不过袁友信,只好收下了银子。临别时,客人让袁友信拿来笔墨纸砚,一挥而就写下三个大字:还金亭。

还金亭、却金亭,这里有东莞人诚信和清廉的典故(图6)

  袁友信等候三年原物奉还的故事在乡间流传开来,一路传到了京城皇帝的耳朵里,皇帝听闻了他的人品德行,先后两次举荐他到福建和京城任职。

  自此之后,还金亭便成了岭南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风雨无摧,代代重修,至今都整饰屹立,诠释着"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精神。

  无独有偶,在不远处的莞城,也屹立着一座石碑,名为却金亭碑,也记录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广州市舶司在东莞海道设卡口。

  "遣知县有廉干者,往船抽盘。"嘉靖十七年,暹罗(今泰国)商人带着国王的文书引信、货物来到关卡查验通商贸易。当时选派李恺执行,他改革"更制设规",对外采取"不封舶,不抽盘,责令其自报数而验之。"维护友好通商。

  李恺推出的这一制度获得了外商的一致赞誉,为了表达对李恺的感激之情,暹罗商人奈治鸦看邀集商人,赠李恺金银财宝以回报他,却被李恺严词拒绝,这般清廉公正让暹罗商人更加感动。于是,奈治鸦看前往广州找到了李恺的上司,恳请将这笔钱用于树坊挂匾,筑亭立碑,表彰李恺却金廉政的美德。上府准呈,转交东莞县府筑建却金亭、坊,立却金匾、碑,所建之处是当时人流最旺的地方。

还金亭、却金亭,这里有东莞人诚信和清廉的典故(图7)

  这座却金亭碑矗立在千年莞城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高大伟岸,上面密密麻麻的碑文记录着李恺这位廉洁办公的县令的伟大事迹。

  在遥远的朝鲜,也有这么一座"却金亭",跟东莞人也有密切的联系。

还金亭、却金亭,这里有东莞人诚信和清廉的典故(图8)

  祁顺是棠梨涌人,也就是今天的东城梨川人。明朝天顺四年,祁顺科举进士,当上了官。他曾代表大明王朝出使朝鲜,在朝鲜期间,国王多次赠送祁顺厚礼,但祁顺坚决不受。回国前,国王又送来十盆鲜花,搬运过程中,祁顺发现其中的一盆重量远远超过其他,于是命人打开花盆,发现里面藏着满满的金银珠宝,于是又原封不动地把金银珠宝退还给了国王。

  朝鲜国王和大臣们被祁顺的浩然正气所打动,在祁顺送还金银珠宝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却金亭,并刻碑纪念他。

  时光抹去了风尘,而这些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丰碑,不仅象征着过去的感动,更激励着现在的东莞人,要永远恪尽职守、宽厚待人。

  作者:蒋楠/祝成明

  来源:《东莞故事》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