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杭举办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2-10-30 13:47   

10月24日,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办。本次会议以“寻找下一个人类栖息地”为理念,邀请来自中国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美国、德国、葡萄牙、匈牙利、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人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会议主题“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杭举办(图1)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岳淼先生、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浙江大学王杰教授主持。

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杭举办(图2)

围绕着会议主题,学者们从人本身及其与宇宙关系的新审视、日常生活与人类行为和习性变化的理论阐释和面向未来寻找下一个栖息地等议题展开了主题演讲和对谈讨论。研讨会分上下午场,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浙江大学包大为研究员、香港恒生大学方梓勋教授、浙江大学杨大春教授和浙江大学刘慧梅教授主持。

会议议题1:对于人本身及其与宇宙关系的新审视

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杭举办(图3)

浙江大学王俊教授的讲座《精神生活、日常经验与未来哲学》提出了面对这个时代的批判性哲学——“人类世的哲学”,主张面向未来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建立新型的生态伦理责任。纽约大学修海乐教授在题为《技术与地球上的生活》的讲座提出生态灾难的避免需要恢复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需要改革当前信仰体系,需要重新考虑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焯然教授在题为《中国哲学与中医中的人体与宇宙》的讲座中深入梳理和阐述了阴阳理论,认为其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人体、宇宙和变化的理解。浙江大学赵瑜佩研究员的讲座《人还是数字人的未来?关于元宇宙未来主义的思考》研究了存在于数字技术中的人,其研究团队致力于通过三种数字人的形式,批判性地检验元宇宙的未来主义——一种获得元宇宙想象力的方法。

会议议题2:日常生活与人类行为和习性变化的理论阐释

中国社科院刘方喜教授的讲座《机器/资本二重性:经验、环境形塑力的生产工艺学批判》借助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超越“卢德谬误”,把全球大众斗争焦点转向大资本,在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加速资本的自我扬弃,推进缓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冲突的生活环境建设。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路易斯·奥斯特贝克教授的讲座《连续与断裂:文化变革的机制》总结关于环境的日常人性化或驯化经验的讨论,提出将聚焦于文化变革的物质驱动力。香港中文大学索利乌斯·吉尼塞斯的讲座《作为一种现象学主题的多重实在》认为我们一直生活在多重实在中,正是这种“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导致了自然和人类栖息地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定家教授的讲座《网络文学的技术迷思和市场境遇》回望了中国网络文学30年的发展历程。复旦大学陆杨教授的讲座《城市的记忆》,从理论到个人体验梳理了对于城市的记忆,讨论了日常生活与城市的关系,提出城市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延伸。

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杭举办(图4)

会议议题3:面向未来寻找下一个栖息地

香港恒生大學許焯權教授的讲座《日常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创造:<小王子>的三个经验》从经典小说《小王子》总结出三个经验并对这些想法进行了综合的探索,作为展示年轻人对人类栖息地可持续发展的洞见的例子。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深教授叶舒宪的讲座《天地玄黄君子如玉——华夏宇宙观的审美环境创造》通过考证中国悠久的玉文化,认为君子温润如玉的儒家理念对当今国际社会的相处之道给出有益的启示。希尔德海姆大学王卓斐教授的讲座《气氛共鸣:未来设计之洞见》提出设计也需要考虑氛围的创造,并用来营造一种被认为有意义和和谐的氛围,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提供规范性指导。吉林大学李龙教授的讲座《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的三重意蕴》从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三个层面认真剖析了“美的规律”,确立了最高的审美理想,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理想世界。浙江大学王杰教授的讲座《在审美活动中寻找人类未来的栖息地》认为在文化经济时代,审美的原则正在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以之建立的人类文明,将是一种人类的新的文明,是充满人性和爱的人类栖息之地。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教授的讲座《回到未来?从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到寻找栖息地》认为杭州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是一个完美的交流和辩论场所。本次研讨会不仅是明年同一时间举行全面的线下会议的预演,也与明年8月在东京庆应义塾大学举行的国际人文理事会的会议构成系列探讨。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和反对意见。浙江大学杨大春教授的讲座《本己身体与人类环境的创造:从身体现象学的关联性视角看“寻找人类的下一个栖息地”》认为现代性反思表明,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寻找下一个栖息地,我们应做的只是善待自己现有的家园,并从想象的乌托邦走向实在的异托邦。

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杭举办(图5)

闭幕式由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教授和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先后致辞。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香港恒生大学、腾讯、亚洲新人文网、杭州师范大学协办。(洪晓)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lj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