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首个工笔画沉浸艺术展——《万物有灵:徐宁宁工笔、诗歌沉浸意境展》在北京东城区角楼图书馆启幕。
展览突破传统观展模式,首次采取“艺术+科技”融合的方式,以数字视觉、AI音乐与来诠释传统工笔画、诗歌的意境,借助AICG、光影秀、互动装置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充满哲思的艺术场域,体现工笔画与诗歌创作时的状态、演绎万物之灵。
比如在作品《开明虎》中,以数字光影、虎啸声、心跳声来体现艺术家创作时心跳的声音,内心感受到的虎之魂灵。在作品《木与土》中,一位冥想少女的灵魂正经历着与万物交融的奇妙旅程:她闭目盘坐,周身萦绕着淡金色的光晕,而她的意识已化作一缕轻烟,飘入身前那朵半开的花苞。作品以AIGC的形式,呈现了“每一片花瓣都成为少女感知世界的肌肤”的超自然状态。
在作品《宇宙画师》中,一双深邃而灵性的眼睛从上古的幕遮中穿越过来——那是千万年来无数生命的轨迹:或是苍鹰的锐利,或是上古麒麟的幻影。不是我们在观察世界,而是宇宙透过这双眼眸观察自身;不是我们在追逐时间,而是永恒以我们的形态在此刻显化——这种难以用肉眼看到的艺术家的内心感悟,通过数字艺术的形式,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展览同期发布诗歌集《小神仙》,其中《闪电》《石上生》等作品以灵性为主题,呼应画作中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徐宁宁以“宇宙观察者”的视角,融合东方智慧与现代哲思,传递出“不必抚平所有伤口,只需让伤痕长出属于自己的春天”的生命态度。
徐宁宁以作家、工笔画家和数字文旅研究者的多重身份,有效融合了工笔画、诗歌、数字艺术和沉浸式体验,让东方智慧与生命意义诗意显形。
本次展览以“万物有灵”为主题,旨在引导与启示,当现代人惯于以万物之主自居、不自觉地陷入自我构筑的被定义牢笼,感到疲惫而困顿时,不要忘却生命更深层的真谛——并非主宰,而是聆听、感知与交融。从草木至AI,万物皆有灵性,只有放下“我执”,方可融入未来世界的宏大圆舞。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主任卜希霆在为展览导览时指出,重拾生命的“灵性感知”是当代人面临的重要课题。他认为,人与生俱来拥有感知万物灵性的能力,但现代生活与技术的便利,反而让我们陷入了“感知惰性”。“当AI都能进行创作时,我们更需警惕自身灵感的钝化。”他进一步阐释,“此次展览的价值,不仅在于工笔、诗歌、非遗与数字科技的跨界融合,更在于它创造了一种‘通感体验’,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与万物共鸣的灵气。”
据悉,这是国内首个以工笔画和诗歌为核心打造的沉浸艺术展,不仅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表达边界,让数字科技得以与古老丹青艺术实验性融合,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古今融合、艺术与历史、自我与万物深度对话的契机。观众得以在工笔的细腻、数字的幻境、诗歌的韵律与音乐的流淌中,完成一场关于感知与觉醒的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