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宇宙的第一行诗。它澄清混沌,带来无穷生机、万物生命、无声的慰藉。光更是一种诗性的自我观照、平和疗愈。每一束光线,都是一个邀请:融入其中,与自己的发心与顾虑对话,感受生命最初的宁静。光流淌过身心,照见保护好最初的真我。【展览序言|出品人 :崔峤】
9月29日,作为2025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点项目之一,由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启皓中心、马德里设计节联合主办的马德里主宾城市展《光之线条(The Line Dreams)》在安藤忠雄大师设计的启皓艺术馆正式启幕,展览得到西班牙文化部、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塞万提斯学院、宝格丽酒店的大力支持,小红书艺术作为独家内容社区合作。
观众现场互动舞蹈
来自西班牙大使馆、塞万提斯学院、马德里设计节的国际嘉宾和西班牙设计师以及北京国际设计周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百余位专业人士齐聚分享庆祝。北京国际设计周董事长王昱东、马德里设计节总监Álvaro Matías、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崔峤致辞。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院长Isabel Fernández主持开幕圆桌,国际获奖的西班牙设计师Marta Alonso与Álvaro Matías介绍了当代西班牙设计的社会创新、可持续设计等主题。
光是存在、陪伴,也是梦境般的灵魂治愈
展品 《游走的光影》
展品《赤色回响》
展览共汇聚近40组享誉国际的西班牙设计师,呈现70余件灯具、装置与空间作品。展览分为“微光礼赞”“光、形态与物质”“光与景观”“可持续之光”以及影像单元板块,作品跨越工艺、科技与自然,折射出光的多重语境。既有探索材料与形态边界的实验之作,也有延续传统工艺的经典设计。它们在展厅中彼此呼应,构筑出一个兼具理性与诗意的现场,邀请观众在光影的流转之间展开一场沉浸的漫游。
展厅中的孩子
在黄昏时步入展厅,观众首先被整体氛围所包裹:光线在空间中缓缓流动,宛如水面上的涟漪,又似夜空中被拉长的星轨。色彩、声音与建筑构造相互呼应——启皓艺术馆由普利兹克奖得主、世界级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其清水混凝土的纯粹线条与空间的光影感完美映衬展览主题,营造出既沉浸又轻盈的感官体验。
展品《水之化石·引力》
展品《羊毛毡灯》
展品《卡塔纸灯》
展品《篮语》
在这片“光的森林”中,每件作品都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主题:有的追溯手工技艺与材料本源,有的强调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善用雪花石膏创作的Amarist在作品《水之化石·引力》中通过材质与光的互动,呈现出自然力量的流动与节奏;Álvaro Catalán de Ocón的《羊毛毡灯》以柔软羊毛编织出温暖光影,将可持续理念与手工艺紧密结合;Sergi Peguera与SURU的《卡塔纸灯》利用轻盈纸材的折叠与透光效果,让光在空间中舞动,彰显新锐设计的实验精神;而设计大师Miguel Milá的经典作品《篮语》则承载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传承之美。
展品《逐日行者》
不同创作路径在展厅中回响、交织,如光的脉络在空间里延展,既呈现文化深度,也折射设计的情感温度与专业技艺,让观众在每一步光影流转中感受西班牙设计的多维面貌。
《光之线条》仿佛一首写给光的诗——光在这里不只是照明,而是流动的叙事语言,带领观众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穿行,感受人类对自然、技术与未来的无尽追问。
展品《支点》
(自左上顺时针)展品《水之化石》《变体》《花影》《灵息》
文化与材料共鸣,马德里的光之回响
《光之线条》开幕式圆桌对话现场
开幕式圆桌对话中,马德里设计节总监Álvaro Matías率先开场。他提到,本次“主宾城市”单元不仅是展示马德里当代设计活力的一次重要契机,更是中西两国设计文化交流的桥梁。他强调“光”这一母题的独特意义:它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文明的符号。光与建筑、景观、物质形态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都有着深刻的文化隐喻。《光之线条》正是以这种普遍的语言为起点,把西班牙设计师们的实验与传统、先锋与可持续性编织在一起。他希望观众能在展览中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种思考:在全球语境下,设计如何回应社会、生态与未来的挑战。
延续这一宏观视角,参展的西班牙设计师代表——设计工作室Mayice联合创始人艺术家Marta Alonso则将话题带入具体的创作实践。她分享了工作室在玻璃、纺织等材质上的实验,探讨当光进入手工艺的世界时,如何生成全新的形态与感官体验。对她来说,光并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而是一种能量:它在玻璃中折射、在纤维中游走,仿佛赋予了物质新的生命。她特别强调“工艺与自然”的互文关系,认为只有当设计回到材质的根本,尊重手工的温度,作品才可能触动观众的情感,并与环境形成更长久的连接。
Álvaro Matías的思考与Marta Alonso的实践在此交汇:光既是一种文化的语言,也是一种诗意的物质。它让展览空间成为开放的舞台——既容纳历史与未来的交织,也邀请每一位观众在行走和凝视中,重新定义人与世界的关系。
光影之间,生活与未来的诗篇
展厅中的观众舞者
《光之线条》的呈现,不仅是一场关于光影的艺术实验,更是一种跨越文化的对话。展览通过多个不同的主题单元,揭示了设计如何在自然、科技与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光的流转不仅塑造空间的氛围,也映照出人类在面对生态挑战与未来愿景时的创造性回应。
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要项目与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项目,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西班牙当代设计的活力与深度,也为公众提供了重新思考生活方式与环境关系的契机。在光与影交织的场域中,观众得以感受设计的力量——它既是美学的创造,也是责任的实践。
BCAF机构介绍: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简称 BCAF)是中国首家、目前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BCAF始终秉持“文化是改变的力量,艺术是平等的语言”的理念,致力于通过艺术参与社会结构建设,激发公共精神,搭建跨社群、跨代际、跨地域的文化对话平台。
作为一个面向全球的文化机构,BCAF通过人才扶持、跨界合作、国际交流和艺术公益,为艺术家、设计师、学者及公众提供多层次支持。项目已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累计合作机构逾450家,艺术家逾1300位,现场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媒体触达人群超4亿。
BCAF的工作机制聚焦四大板块:
• Artists|人才资助:关注青年原创、女性发展与自由表达,代表项目包括“女性青年艺术家计划”“BCAF艺术电影基金”等;
• Agora|智库空间:与哈佛、耶鲁、UNESCO等机构合作,开展文化政策研究、白皮书出版与跨国论坛;
• ALL|艺术公益:涵盖非遗民艺、可持续设计、乡村美育与艺术疗愈,推动边缘社群与生态议题的文化介入;
• Global|国际交流:以“创新中国文化节”“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等为代表,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的国际表达。
此外,BCAF还积极探索文化金融创新,率先设立艺术慈善信托与公益创投机制,并作为中国首家加入GCC碳中和联盟的艺术机构,推动文化领域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标准建立。
(备注: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