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文化走出去、旅游引进来”。一年前的6月25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三亚)揭牌,并入驻三亚CBD文物艺术中心,成为全国13家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之一,标志着三亚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了深入挖掘三亚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效果,连日来,本报记者组成调研组走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三亚),在高校与业内专家进行研讨,走访大茅远洋生态村、黎族故事文化产业园、鹿回头风景区等文旅新业态以及演出剧场、免税店、特色文旅消费综合体,感受三亚文旅产业的新气象。
三亚海景 本报记者 宾 阳 摄
走访 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三亚磁场”效应正释放
碧海蓝天之间,文化贸易的航船正破浪前行。吸引150余家头部文化机构入驻,举办40余场国际展览拍卖活动,累计成交额突破3亿元……作为海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三亚)揭牌一年来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三亚这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城市,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三亚)(简称“基地”)的揭牌为这片热土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一年来,基地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构建起“一核(中央商务区)一带(全域旅游休闲消费带)两区(传媒影视区、数字文化区)”的发展格局,并聚焦文物艺术品、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数字文化五大领域,努力打造东南亚的重要文物仓储集散中心和国际艺术品交易新高地。
2024年12月,基地首批五大核心服务平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海南分中心、琼港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三亚融媒体创新基地、三亚市互联网双创中心、首旅旅行文化实践交流中心)集中授牌,构建起覆盖版权保护、文化交流、数字贸易、影视演艺等全链条服务体系。
今年年初基地完成市场化转型,由三亚商务区发展集团专业化运营;5月,基地成立海外宣传办公室,将依托TikTok等国际主流社交平台打造“文化出海直播间”,突破地域限制传播海南文化。“中意(海南)会客厅”也于5月落地,基地先后与意大利工商协会、沙特娱乐集团达成合作,并成功引进匈牙利艺术家木兰个展。
在国际规则衔接方面,基地设立“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引入国际拍卖规则;在外资准入领域,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允许外商独资设立演出经纪机构、艺术品拍卖行,取消相关领域外资股比例限制。
与此同时,三亚的配套服务同步升级:31条国际航线覆盖25个境外航点,凤凰机场口岸通关缩短至10分钟,“海南放心付”实现跨境支付便利化……这些“硬支撑”让文化贸易的“软联通”更加顺畅。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承办第九届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吸引42国驻华机构参展;第五届消博会三亚游艇展区促成近5000万元交易;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汇聚全球117国影片……文化贸易的“三亚磁场”效应日益凸显。
一年来,基地根基逐渐夯实,发展潜能不断释放,国际合作“朋友圈”持续扩容,国际旅游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基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站在新起点,基地谋划更远大的航向:建设数字文化出海安全通道;打造跨境演艺枢纽,吸引国际顶流演艺资源;创新“演艺+旅游”融合模式;构建“一带一路”文化保税走廊等。
“我们要让每件文化产品都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基地负责人表示。随着专属品牌VI体系的建立和全球传播矩阵的完善,三亚正以更自信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扬帆远航。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三亚)中央商务区
调研 “文旅+百业”
椰风海韵间的产业新图景
“燕窝果喜暖湿气候,这一片都是。”顺着三亚大茅远洋生态村工作人员王欣欣手指的方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九个大字,在山野间蓬勃的植株丛中挺立。
走进三亚大茅远洋生态村,仿佛踏入一片净土,其既与乡村相连,也与国际接轨,是很多家庭自驾游的心仪之选。近年来,村落以万亩热带田野为天然课堂,借房车营地激活乡村旅游热潮,成功实现传统农业向文旅服务业的蝶变跃升。村文旅项目负责人站在村史馆前算了一笔“幸福账”: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5万元,3年时间里翻了一番。
从深山黎村到近悦远来的现代化农村,大茅村的一路变迁,村民林天启深有体会。2017年以前,他守着荒弃的龙眼园务农,收入寥寥。而今,他凭借科学种养殖技术蜕变成了农场主,不时还通过承接研学订单获得可观进账。
随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拂过乡野,三亚的乡村民宿迎来新生,成为兼具海岛风情与现代美学的栖居空间。
在三亚海棠湾若逸民宿的餐厅里,上海游客正在享用本地风味的海鲜粉面早餐,这是他了解当地文化的第一站。
民宿不仅是游客体验海南文化的重要一环,还化身助农桥梁,帮助乡亲们售卖特产。据海棠湾若逸民宿主理人黄敬亮介绍,刚刚过去的芒果季,民宿开设的助农专区大显身手,助周边果农售出6万斤芒果。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特色文化牵手,形成了文旅融合与产业发展的“海南样本”。
椰风海韵轻拂处,鹿回头黎族故事文化产业园里,又一拨游客正沉浸于织锦、制陶等黎族非遗的体验之中。二楼车间里,自动纺织机发出的哒哒机杼声,为千年织艺续写新的韵律。黎族故事品牌负责人胡青苹言语间满是骄傲:“公司特色服饰已远销海外多国,单去年就创下400余万元营收。”
在三亚,文旅脉动与商业活力交织成绚丽图景。亚特兰蒂斯水族馆的光影、C秀剧场的震撼、海豚互动的奇妙,各类沉浸式体验间,本土文化符号为商业街区注入独特韵味。5月22日,三亚亚特兰蒂斯旅游休闲街区成功入选海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彰显出其独特魅力。
每天上午10点,三亚国际免税城便开始忙碌,这座我国首个以免税商业为核心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从“购物天堂”华丽转身为“文旅引力场”。离岛免税政策的持续优化,搭配体验式购物场景,吸引着全球消费者纷至沓来。自2014年开业至今,超9200万游客在此留下足迹。
当暮色漫过大茅村的稻田,免税城的灯光次第亮起,三亚用文旅这根“金线”,将田野研学、海岛民宿、非遗技艺和海底奇观织成锦缎——就像黎锦的通经断纬,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织出一幅鲜活的自贸港图景。
大型实景演出《红色娘子军》现场
体验 科技赋能
当历史文化可触可感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浪潮中,三亚文旅正从“观光打卡”向“深度沉浸”跃迁。科技如笔,在椰风海韵间勾勒文化传承新图景。
红色文化是三亚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5月1日,海南省琼海市诞生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这支被称为“红色娘子军”的队伍,曾在纱帽岭伏击战、火烧文市炮楼、文魁岭保卫战等战役中屡建奇功,以不屈的革命斗志感召无数妇女投身革命事业。
如今,在三亚红色娘子军演艺公园,科技光影让“红色娘子军”的故事焕发新光彩。
“我们始终秉持‘尊重历史,还原真实’的理念。”三亚红色娘子军演艺公园负责人薛蕾告诉记者,景区推出的《红色娘子军》《琼州阻击战》两台剧目并非传统的舞台表演,而是借助全息投影、动态座椅等科技手段,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
《红色娘子军》演出现场有多震撼?50亩实景山体化作银幕,280平方米可升降冰屏演绎时空流转,180米高空威亚重现冲锋场景,动态座椅让2400名观众化身“剧中人”。全息投影与裸眼3D交织出战场硝烟,可移动山体舞台瞬间裂变,三维爆破与激光矩阵点亮夜空,200余名演员用舞蹈戏剧,诠释“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女战士为信仰牺牲”的悲壮。“科技让书本中的文字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热血青春。”大学生张鑫的感慨,道出了无数观众的心声。
2024年12月,该景区凭借独特的文旅发展模式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创新打造的“红色文化+实景演艺+互动体验”模式,恰似在椰林碧海间展开的一卷革命史诗,每一页都闪烁着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光芒。
而在三亚千古情景区,科技同样在书写着文明新篇。
这座占地80亩的“活着的黎苗古城”,用一场《三亚千古情》歌舞秀打破了传统舞台的边界。当400平方米巨型悬空透明膜从天而降,配合5D实景技术,《落笔洞》的万年回声、海上丝路的异域风情便在虚实交织中缓缓铺展。
“我们致力于用科技激活历史,让游客不仅看到历史,还能参与其中,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三亚千古情景区负责人李禄玉介绍,科技让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互动的体验场景。
走进三亚千古情景区,科技赋能的痕迹随处可见。《大地震》实景剧用高科技再现山崩地裂的场景;黎村苗寨里,《黎寨招亲》借光影互动让民俗文化可感可触;街头的《锅庄狂欢》借科技增强参与性,让千年黎苗风情从静态展示变为活态传承。游客口中“音响、灯光、舞美效果都很棒”的评价,正是对科技升级文化体验的最好佐证。
从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的现代演绎,到三亚千古情万年文明的数字重生,科技赋能下的三亚文化表达突破时空界限,让历史可触可感、让文明绽放新姿。
大型歌舞秀《三亚千古情》现场
记者手记
海天有“涯” 文旅无“涯”
千古情旅游剧场场场爆满,亚特兰蒂斯水世界欢声不断,国际免税城人来人往……曾经被称为“天涯海角”的三亚,如今正书写着自己的“诗和远方”,可谓海天有“涯”、文旅无“涯”。
碧海拥翠,风光无限,客似云来。这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事实上,天和海哪可能有尽头呢?只不过是历史上先辈们的认知局限和形象比喻罢了。
如今,昔日象征着偏远落后的“天涯海角”,已蜕变成游客慕名而来的浪漫之地。在国家推进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下,三亚文化和旅游产业迎来新的更大机遇。
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凸显竞争优势。拥有260多公里海岸线、19个优质海湾,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阳光海岸”品牌价值评估达682亿元。二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成为旅游开发的富矿。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127项,其中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崖州古城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达83处,形成“海洋生态+民族文化+历史流放地”三重叙事体系。三是国际旅游岛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自贸港免签政策覆盖59国,离岛免税额度提升至10万元/人/年,2024年文化贸易同比增长41%,邮轮游艇产业规模突破90亿元。
“椰风,等不住!”是一句经典的广告语。在新的征程上,三亚文旅产业正如一股清新强劲的“椰风”,勇往直前。海洋主题的度假胜地——三亚·亚特兰蒂斯,汇集酒店、水世界、水族馆、国际会展、餐饮、娱乐、购物、演艺八大业态,被评为“亚洲最佳旅游度假目的地”;2024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三亚)揭牌运营,一年来,基地已吸引150余家文化艺术机构入驻;2025年,三亚国际免税城旅游区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志着三亚文旅产业创新升级迈出新步伐,为海南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注入新活力。
海天有“涯”,文旅无“涯”。在文旅产业跃进的阳关大道上,三亚正经历着从旅游目的地向文化贸易枢纽的质变,昭示着这座热带滨海城市已突破地域边界,在全球化舞台上构建新的文旅格局,走向新的未来。
基地举办的“瑶华秋色—李照东书画艺术展”现场
来源:中国文化报
统稿:陈关超
采写:宾 阳 王雪娟 郭志清 张莹莹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王珂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