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米饼香又甜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5-02-16 22:08   

大鹏米饼香又甜(图1)

在我村附近,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东坡肉,桂林粉,趁圩吃碗半炒煮;博白扣,大鹏饼,美食小村展宏图”;也有诗云:

祖辈手艺两世纪,加工技术已精湛。

过年送礼啥首选?大鹏米饼香又甜。

龙年去,蛇年来,大鹏米饼告段落,整装待发奔前程,米饼故事任人说……

清初,相传大鹏堂村民生活拮据,无奈四处打工,几年才能回家团聚。一年除夕,某家妇女已备齐三牲肉菜,列摆上厅,辞旧岁,拜祖宗,祈平安,盼团圆,迎百福,祷求丁财两旺和来年风调雨顺。可是,香纸烧过,菜摆家中桌上,还是等不到夫君回来共进除夕团圆饭。该妇女黯然神伤,几年盼望仍落空,她哭晕了过去。此时有神仙报梦:想与夫君团圆,需在正月初一早上,必须有三团糯米饭分别装在三只碗里,饭团上还放上一颗四方形红糖,用三牲肉菜一起拜祖,才能保佑夫君平安归来。该妇女按仙意虔诚而行,拜祖后,下午夫君便从外地平安回到家里,过上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从此,经过几代人的总结提高,年前做米饼、过年吃米饼便象征着平安吉祥、富足如意,寓意团圆幸福,因此一直流传至今。

大鹏米饼兴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一年两稻的桂东南,村里家家户户晚造都种几分糯米种,所得糯米用于年前做米饼。因糯米谷产量不高,不敢占用过多田亩,否则当年粘米就不够吃,那就主次不分了。准备到年时,家家户户都忙着做米饼,若到年二八仍没做完饼的,村民都有互相帮忙做完饼的优良传统和助人为乐精神。做米饼都是大人的活,小孩子们兴奋地围观着做米饼用的方桌。大人们碎糖,碾粉,压模,制饼,牛角敲击饼模声在大鹏堂村此起彼伏。由于米饼需经柴火烧沸开水而产生的蒸汽炊熟后才能吃、才好吃,大人们看到嘴馋的孩子,又没饼给孩子们吃,只好偶尔每人给一团小饼粉吃。他们拿着饼粉,知足而高兴地出去玩耍了。

那时候,村民普遍不富裕,只能全部做成小米饼,每一袋或一包数量十只,多用于春节走亲访友用的礼品。当时,能买点冰片糖回来做饼已不错了,或者有的自己种甘蔗拉去榨糖,解决钱少不能买糖做饼的问题。有的家里糯米少,还得渗些粘米进去,这样做出来的饼吃起来粉粉绵绵的,入嘴即化,米粉粘满嘴,口感极差。有时堵着喉咙,让人难咽,会让人感到呼吸困难。如有的再放点芝麻进去已属不易,如饼芯有白糖和土猪肉,更是凤毛麟角,属于富裕人家的了。那时只求有吃,不管好不好吃和香不香,就连饼的包装也不太讲究。原先用报纸包装,貌似不卫生,然后改用白色食品袋包扎起来,这样卫生问题解决了,却存在保质保鲜问题。

米饼传统丢不掉,一代新人胜旧人。

乡村振兴东风起,路畅楼高人心齐。

现在,大鹏堂做饼的卫生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的瓦盖房变成了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原先苍蝇翻飞变成了如今的窗明净几;原先蜘蛛网满屋变成了如今的吊顶整洁美观,做饼现场卫生已远超从前。现在做饼时头与手均戴护套,需穿工服和戴口罩。成品后,用食品级外面打印有“纯手工制作”的袋子密封包装好,不用添加任何保鲜剂,做到既卫生,又保鲜。同时还用礼品纸箱装好,高端大气上档次,吸引顾客眼球。

经过国家四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大鹏堂村民虽然仍没达到“大碗喝茅台酒″的生活水平,但吃双层饼已不再是奢望了,现在做有芯的大米饼已蔚然成风。村民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有芯的大米饼是最畅销的,用于自食、招待客人或送礼。

大鹏米饼盛于当下,产品供不应求。大鹏饼业人不忘传统,不断创新,通过互联网学到更多先进、成熟的手工制做米饼的技巧,把米饼做得更美、更香、更甜、更脆、更糯、更爽口、更卫生,让人吃罢嘴留余香、回味无穷。年冬寒,三更炊,四更装,五更销,赚的都是辛苦钱,一天下来有的会腰酸背痛,但村民不畏难,不惧寒,为了传承光大大鹏米饼技艺,为了让更多人尝上大鹏米饼,为了树立大鹏米饼品牌而努力坚持着!

在互联网新时代,如何解决传承与发展创新问题,如何树立大鹏米饼品牌,如何解决米饼的产业化、标准化从而提高产量、质量问题,如何解决手工与机械制作出来的米饼品质和口感问题,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提高销量、增加利润和收入等问题,都将摆在村民们的面前。但我相信,他们能博采众长,发挥聪明才智,众志成城,将会一一克服困难,大鹏米饼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一村一品百业旺,大鹏米饼甜又香。

(作者:宾路,来源:宾路原创诗文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