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情志高远的“黄州”故事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3-06-05 11:50   

文 / 李青松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巧合。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自杭州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在苏州虎丘寺看到宋太宗、真宗年间著名直臣、诗人、散文家王禹偁的画像,有感于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三黜而死的气节,作《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其“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并用“见公之画像,想其遗风余烈,愿为执鞭而不可得”等极尽谦卑仰慕之词,表达对他高洁情志和高远风范的敬仰。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因直言讽谏,正色立朝,一贬商州(今陕西商洛),再贬滁州,三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故世称王黄州。

“结束即是开始。”五年之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他跌宕起伏的“东坡”人生,而黄州正是宋朝被贬出名的第一人——王禹偁当年贬谪之地的最后一站。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诗人不幸黄冈幸。

隋唐以前,荆楚文化的重心在荆州、襄阳等地,地处吴头楚尾的鄂东黄冈人口稀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外界的知名度也较小。自晚唐杜牧出任黄州刺史,宋初王禹偁贬知黄州,后来苏东坡谪居黄州,中国历史上三位顶级文人,将黄冈推上了文化高峰。

杜牧出身于宰相世家,25岁考中进士,40岁任黄州刺史,两年半后离任,是黄冈历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官员。杜牧出任黄州刺史,很多人认为是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算是被贬,其实不然。

唐代重视京官,但也重视地方官。杜牧在朝中级别不高,到黄州连升三级,后来转任池州和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升迁和重用,才被人贴上“贬官”的标签。

王禹偁则不同。

王禹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子弟,其家以磨面为生,自幼擅长诗文,七岁时即以《磨面》为题口占一绝——“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诗人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时年二十九岁的王禹偁以省试(礼部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进士,选任成武县(今山东菏泽)主簿,一年后迁大理评事,任长洲知县(今江苏苏州),期间写下他现仅存的一首词《点绛唇·感兴》: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这首别开生面的小令,氛围清丽,词境开阔,格调深沉,雄浑有力,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软无力的风格,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王禹偁也因此成为开北宋一代词风的重要作家。

端拱元年(988年),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听闻王禹偁诗名,亲自召试,王禹偁“赋诗立就”,很快擢升为右拾遗、左司谏、大理事。

进入朝中的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但他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与官场格格不入,尝够了宦海中的升降浮沉。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学家徐铉,宋太宗下诏不予处罚,时任大理评事的王禹偁坚决要求给道安治罪,宋太宗大为光火,将他贬为一个没有实权、没有俸禄的商州团练副使。

谪居商州的王禹偁,穷得只能靠自己开荒种地才勉强活下去,文风也发生了由曲风高扬到秋风现实、再到昂扬振作的转变,这段时光与后来苏轼在黄州的岁月极其相似。

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游览麻城杏花村时写的一首《清明》,成为唐诗里的千古绝唱。王禹偁在商州,也写了一首和杜牧的《清明》一样凄美、并被收入《全宋诗》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虽不及杜牧的《清明》广为人知,但同样是难得的佳作,成为宋诗里描写清明的经典之作。

至道元年(995年),已故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去世,宋太宗不按当时的礼制治丧,已从商州贬所召还为皇帝心腹的翰林学士王禹偁本性不改,上书批评,致使宋太宗雷霆震怒,以诽谤罪把他贬到滁州任知州。

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赵恒继位,为显示新朝气象,赵恒把两次被贬的王禹偁调回朝廷任知制诰,编撰《太祖实录》。王禹偁秉笔直书,不但暴露了宋太祖的“隐私”,还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张齐贤,于是又被贬为黄州知州,咸平二年(999年)闰三月到任。从此,王禹偁的名字融进了黄州这座城市的山脉、水脉、城脉、文脉和血脉里。

北宋时全国州县分为望、紧、上、中、下五等,“户不满一万”为下州。作为江淮间最为穷僻的下州,黄州辖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含今黄冈市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和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城池很小,几乎没有城墙,事实上成了贬官的安置之地,因此士人多视为畏途。

黄州城依山滨江,既是“山城”,又是“江城”。王禹偁任知州,组织修缮城垣,重修文宣王庙和月波楼,建造无愠斋、睡足庵等建筑,并用楠竹在已毁的城墙西北角——赤壁山上建起两间小竹楼,写下名垂千古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州城中民居多用竹茅盖屋顶,用陶瓦者较少。《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记叙黄冈之地多竹,可以用来代替陶瓦,描写在竹楼上可观山水、听急雨、赏密雪,可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可手执书卷、焚香默坐、饮酒、品茶、送夕阳、迎素月……王禹偁把黄州竹楼写得意趣盎然、爽心悦目,完全可以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相媲美。

竹子坚韧挺拔,宁折不弯,象征高风亮节。楼上视野开阔,目之所及,皆是好山好水,令人陶醉。王禹偁屡遭宦海沉浮,不但没有消磨他积极入世的斗志,反而使他有竹楼“听雨如瀑”“闻雪若玉”的从容和“岂惧竹楼之易朽乎”的自信。

谪居有胜景,竹楼寄情志。

黄州新建小竹楼,既是王禹偁苦闷心灵聊以栖居的寓所,更是他高洁人格和高远情志的寄托,是他人格力量、美好理想的化身,表现了他心安黄冈、贬谪不惧的人生姿态。这两间小竹楼,后来成为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和黄州赤壁极负盛名的景点。

楼以文传,人以城传。黄州城虽始建于唐文宗太和末年(835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元999年才是黄冈这座城市的生年,创建这座城市的人就是黄州宋城之父王禹偁,当时人们送给他这样一个尊称——王黄州。

北宋时期,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到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人多次被贬,人生逆境,在官场上随处可见。

北宋为什么多贬官?

了解宋史的人知道,北宋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文臣的祖规,皇帝在盛怒之下拿下官员的乌纱帽,也不会一棍子打死,通过他人劝谏或自我反省,被贬职的官员重新起用的也不在少数。

而王禹偁自贬黄州后不久,至咸平四年(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即病染沉疴,不到一个月便溘然长逝,年仅48岁,终生再也没有还朝的机会。

“诗情不负齐安郡,杜牧当年与我齐。”

王禹偁年轻时的人生目标是宰执天下,虽壮志未酬,但他将人生的遗恨化作诗词与文章,最终名垂不朽。而且,他的率真、刚直、乐观、豁达,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王禹偁、苏东坡都是20多岁中进士,且都是头名状元,都贬过三州,都是40多岁贬黄州,二人相隔80年后,在同样的地方,以同样的方式遭受着各自人生的重大挫折,而且苏东坡是在王禹偁辞世整整100年之后谢世,这也不能不说是某种巧合。

当年,杜牧、王禹偁、苏东坡都在黄州成就了文学巅峰,也成就了黄州这座千年古城。今天,以杜牧的赤壁英雄文化和王禹偁的黄州竹楼文化为源头的东坡文化,仍是黄冈最厚重的底蕴和最响亮的名片。

一直以来,黄冈人用心用情守护关于苏东坡的遗址遗迹遗存,充分挖掘东坡文化时代价值,推动东坡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旺起来。但是,不该遗忘黄冈这座城市的创建者——黄州宋城之父王禹偁——王黄州,不能只记得他是个直臣,忘记了他的文学成就;也不能只记得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和一代文坛领袖,而忘记了他是一个“屈于身兮不屈于道,任百谪而何亏”的秉性刚直的铮铮硬汉。(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