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英雄文化的黄冈表达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3-06-02 16:32   

文 / 李青松

唐会昌二年(842年)四月,时年40岁,出身于宰相世家,自幼坐拥书城,熟读兵法与典籍,还为《孙子兵法》作过注释,喜欢三国时期的曹操,颇有些李白似狂傲的中晚唐著名大才子——杜牧(字牧之),由比部员外郞升任黄州刺史,成为黄冈历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官员。

一天,杜牧在长江边捡到一支折断了的沉没在水底沙中,尚未被时光锈蚀掉的铁戟,经过一番磨洗,认出它是六百多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于是借题发挥,写下一首英气逼人、千古传诵的怀古咏史之作《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发生在公元208年的那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分立的政治格局,延缓了中国的统一进程。杜牧向来欣赏曹操的雄才大略,他研究三国历史之后认为,周瑜的成功带有偶然性,如果不是东风给与周瑜的方便,只怕江东二乔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里了,哪里来的天下三分?

在杜牧看来,赤壁之战中的头号风云人物,孙刘联军统帅,时年34岁的年轻将领周瑜,虽然战胜了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曹操,但他主要靠的是偶然的东风这个“天时”——也就是“运气”。杜牧知兵,用近似于调侃的口吻,对曹操表示惋惜和肯定,对周瑜进行揶揄和反讽,透射出一个朝廷的清闲官员连越几级,跃升地方大员的英武之气。

曹操一代枭雄,周瑜一代儒将。调侃归调侃,但周瑜终归是大赢家,他身上体现的敢于抓住机遇,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依然倾注在杜牧的笔端,也自然令诗人产生经过郡县的历练,回到朝廷济世安邦,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联想。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如果说诗仙李白为黄州赤壁平添了一抹绚丽的人文色彩,那么杜牧则点亮了黄冈以黄州赤壁为代表的英雄文化底色。

黄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期就发生过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柏举之战,因此地方官员多由武官充任。这些武官出身的地方官,虽然强化了黄冈的军事色彩,但少有文化建树,因而外界对黄冈的山川风物和人文历史知之不多。

随着杜牧第一次主政地方即出任黄州刺史,这种局面终于被打破。

杜牧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史学功底,且精于兵法,通过实地考察,他对黄州江边发现的断戟,从史学和军事学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黄州赤壁即是三国赤壁的结论,颠覆其祖父三朝宰相杜佑在《通典》中关于赤壁之战故地的认知,大有一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英雄豪气。

杜牧是大唐时代黄州刺史的最佳人选,他歌咏黄州赤壁为孙、曹大战故地的诗作,除了这首《赤壁》,还有《题横江馆》《齐安郡晚秋》和《早春寄岳州李使君》等。这些名篇佳作,不但让他成为晚唐七绝圣手,而且成为中国古代咏史诗人中最耀眼的明星。

横江馆是公元400年左右,东晋末年龙骧将军蒯恩,在黄州赤壁山南,汉川门外左险崖间,为纪念三国赤壁之战而修建的渡江纪念馆,是黄州赤壁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纪念建筑物。杜牧作《题横江馆》诗云:“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记录了先人们的拼搏与奋斗,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自然规律:谁才是江山的真正主人?不是那些帝王将相,不是孙家兄弟,也不是西晋的龙骧将军,而是像钓鱼郎一样的普通人。

人民是江山的主人。这种警拔的议论和高绝的史识,在杜牧的《齐安郡晚秋》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所不同的是,这首诗在幽美的意境,隽永的韵味和出奇的立意中,也反映了他在黄州的一些生活际遇,暗含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悟,而这恰恰是黄州赤壁英雄文化成为历代文人释放幽愤,抒发豪情,创作文学名篇的思想和情感的源头。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是一首五言古风,全诗共二十句,其中有四句咏怀赤壁大战:“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这也是杜牧作为一个顶流诗人、学者和一方要员指认黄州赤壁为三国赤壁的又一诗证。

杜牧为什么能在黄州找到理想上的榜样和情感上的知音?因为周瑜、诸葛亮、曹操既是文人,又是英雄,追求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使命,而杜牧既是文人,又是官员,向怀大志,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任黄州刺史两年半的时间里,履职之余,杜牧几乎游遍黄冈山山水水,每处都有诗作,而且出手皆为名篇,使“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的黄冈,变成钟灵毓秀的大美之地——

游齐安郡,留下繁华异彩的《齐安郡中偶题二首》《题齐安城楼》《齐安郡后池绝句》《江上偶见绝句》《黄州竹径》;游麻城,留下脍炙人口的《清明》; 游浠水,留下美不胜收的《兰溪》;游木兰山,留下回肠荡气的《题木兰庙》……

杜牧在黄州的这些作品,虽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一些渴望建功立业的惆怅与哀怨,但更多的是对黄冈的山水、自然、人文、风情的写意与寄托,深挖、张扬了黄冈英雄主义的文化内涵,将“英雄文化”标定为黄冈的文化特质,打造了以英雄文化为风骨的独特文学景观,从此英雄文化成为黄冈的文化底色,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公元998年,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字元之)出守黄州,写下流传千古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将英雄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公元 1079年,千年英雄、旷世奇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写下“一词二赋”“天下第三行书”等千古绝唱,将英雄文化推向巅峰。

素以鸿雁自比,“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字文潜)三迁黄州,建“鸿轩”书舍招揽学士,黄州读书人从学者众,不断将英雄文化在本土文人中发扬光大。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高度评价黄州:“然自牧之、王元之出守,又东坡先生、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

苏东坡比杜牧晚238年被贬谪到黄州,二人都在黄州成就了自己文学的巅峰,如同黄冈文化天幕上的一对双子星。如今,苏东坡在黄州已是光彩夺目,家喻户晓,而杜牧则显得有些黯淡失色,仿佛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黄冈是文化大市,英雄文化是黄冈的文化底色。唐以后的名人文化、禅宗文化,宋以后的医药文化、科技文化、东坡文化,明以后的教育文化、戏曲文化,近代以来的红色文化,都可以找到英雄文化的胎记和影响。

让我们记住杜牧,记住这个黄冈文化底色——英雄文化的发现者和播火者。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