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侗戏编剧人才培养”——让侗戏艺术有剧本有戏演有人才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发布时间:2019-01-17 14:22   

  新春佳节临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送戏下乡等文艺巡演活动在各乡镇村屯如火如荼地开展,侗族群众热热闹闹演戏、欢欢喜喜看戏的场景成为了冬日严寒中一道道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暖阳,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些在台上演戏,台下排戏的文艺志愿者中,有不少人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侗戏编剧人才培养”中走出来的……

  2018年7月至9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侗戏编剧人才培养”项目在广西三江举办。该项目以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通过培育侗戏编剧人才反哺侗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实现这侗戏艺术“源”与“流”的又一次平台聚合。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侗戏编剧人才培养”——让侗戏艺术有剧本有戏演有人才(图1)
“侗戏编剧人才培养”授课课堂。

  缘起:解侗戏“三无”困境

  至今近200年历史的侗戏,是全国317个剧种和22个少数民族剧种之一,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总体格局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地历史演变特点。侗学者杨进铨在梳理侗戏艺术发展历程时认为,侗戏地理的“源”在贵州黎平、榕江、从江,“流”在广西、湖南,道出了侗戏艺术是“在贵州发起后,逐步传播到广西、湖南等侗族地区的”。

  当前正处于侗族社会的现代转型期,侗族文化生态系统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侗戏艺术面临着“有台无戏演,想看戏无戏唱,想演戏无剧本”的“三无”传承困境。由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心承接的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侗戏编剧人才培养”,则是专门针对侗戏目前的困境而解燃眉之急。

  该项目通过60天的培训为学员提供剧本写作理论、编剧概论、美学基本问题、创作心路等方面的培训。项目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70余侗戏爱好者报名,经遴选录取40名进入培训。其中,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50.8岁。包括33名男学员,7名女学员。大部分为侗族,另有汉族1人,土家族1人。培训项目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包含农民25人,教师9人,学生2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人,既有侗族的“我者”,又有侗戏艺术的“他者”。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侗戏编剧人才培养”——让侗戏艺术有剧本有戏演有人才(图2)
“侗戏编剧人才培养”项目进行采风演出。

  对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江模式”

  “侗戏编剧人才培养”项目的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听课的静态与采风、创作、剧目排演展演动态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明显。

  培训课程涉及文艺思想、创作理论、文艺美学、地域文化、艺术鉴赏、创作实践、民族文字、韵律等创作基础知识等多个方面。在课程设计上,一是强调政治引领,安排有《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课程,突显“双为”方向、“双百”方针;二是聘请国内知名戏剧编剧专家授课,如邀请国家一级编剧易玉林教授讲授《戏剧创作技艺》课程等;三是聘请侗戏文化研究专家授课,包括《侗戏的历史》《侗戏剧本的赏析与修改》《侗戏艺术发展的传统文化环境与现代性遭遇》《侗族文字---侗戏创作基础》《非物文化遗产野下的侗戏传承与保护》等课程;四是邀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侗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侗戏剧本特点》《侗戏创作诗歌韵律》等现场教学。课程共计192个课时,既有理论的讲授,也有个案的介绍,还安排了民间戏师剧本编创经验分享交流互动课时。

  项目在具备课堂基础理论学习与交流的同时,着重安排实践创作学习,即个人自由创作、个人创作立意介绍、集体点评、现场排练、舞台表演实践。8月28日,由学员自编、自导、自演的侗戏创编成果《争低保》《阎王分命》等剧目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哆耶广场进行阶段性汇报展演,获得现场数千群众的好评。随后,项目组还赴侗戏艺术发源地——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交流学习,并召开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区)侗戏艺术人才培养暨传承与发展问题研讨会。研讨会上,50多名学者、专家和侗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就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侗戏问题展开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该项目力图营造平等对话的交流氛围,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场域,不断变换“戏师-学员”身份。课堂中,“每个人既是戏师又是学员,充分发挥了所有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戏师”的优势资源作用。也因此,项目促成了独特的侗戏编创教学对话机制,初步探索出侗戏编创人才培养实践的“三江模式”。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侗戏编剧人才培养”——让侗戏艺术有剧本有戏演有人才(图3)
侗戏编剧人才培养”项目赴贵州省交流演出。

  探索:夯实侗戏传承发展的人才基础

  在边学习边实践中,每位学员独立编创出1至3个侗戏新剧本,学习与交流成果丰盛。这些剧本均用“汉字记侗音”、侗文标注、汉意译三种记述方式进行创作,最后确定成形的剧本近100个,极大地充实了侗戏剧本资源库。

  该项目还在激活学员创作内驱力上着力。以“成长1人,带动10人”为发展思路,学员学成后,要求回到各自村寨将学到的专业素养、技能和编创成果传授给侗戏爱好者,形成良性循环。其中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石碑村车寨屯的学员石永祥,把学到的侗戏剧本编创方法技巧知识传授给7名侗戏爱好者。在2018年三江侗戏汇演中,由他指导的10个侗戏剧本、10个侗戏班参与其中。另一名学员,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白毛村的石发宝发展了2个侗戏爱好者,共同编创了侗戏剧本《思想转变,脱贫奔小康》,在全县侗戏汇演活动荣获优秀奖。该项目通过发挥平台的组织建设作用,将戏师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教学活动载体、侗戏展演活动交流平台等因素有序整合,极大地激活了学员对侗戏艺术的编创内驱力,有效的开展侗戏编创人才培养和侗戏艺术保护与传承。其探索实践是全国侗戏艺术发展、保护与传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侗戏编剧人才培养”——让侗戏艺术有剧本有戏演有人才(图4)
培训班结束后,学员进行文艺下乡巡演。

  此外。项目还在侗戏学员(戏师)数据库、师资数据库、侗戏剧目数据库等领域作出初步探索,为今后在侗戏活动数据库、侗戏民俗数据库、侗戏交流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夯实了基础。但另一方面,“侗戏编剧人才培养”项目在学员年轻化和编创技能实操化程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便更深入地开展侗戏艺术的社会交流与传播活动。

 

  (作者系广西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侗学者,系该项目授课专家组成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