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写在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立法保护两周年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19-08-20 11:30   

  黄土埋忠魂,血泪壮山河。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在黄冈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传统、独特的老区精神和丰厚的地圣地文化、将星文化、红烛文化资源。

留住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写在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立法保护两周年(图1)

  这里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有44万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这里有5.5万被追认的革命烈士。

  黄麻起义、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事件,在这里留下了永垂不朽的革命遗址遗迹,永不磨灭的老区精神,永志不忘的血染风采。

  黄冈的革命遗址遗迹,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实物鉴证,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初心之地。

  留住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鄂东大地展开一幅用红色文化凝聚奋进力量,努力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生动实践画卷。

留住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写在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立法保护两周年(图2)

  追寻记忆,守望精神高地

  黄冈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在这片“血染红土三尺深”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培育了闻一多、熊十力、李四光、居正、汤化龙、王亚南等一大批民主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

  追寻红色历史的记忆,就是守望“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地。经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调查认定,黄冈市境内革命文物遗存792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39处,市保单位43处,县保单位370处。这些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红色旅游经济价值,对于推动黄冈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有效实施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弘扬传承老区精神,2012年4月,黄冈市率先提出“大别山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课题。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名人文化建设的意见》《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黄冈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建立了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政策规划体系和工作机制。

  2013年起,对全市576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分批次启动“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档案、有文物保护员、有群众动员大会”的“五有”保护措施,安装保护标志两千余座,第一批次1700处“五有”任务全部完成,第二批次1800处“五有”任务已完成70%。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大别山区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纳入国家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鄂豫皖三省启动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6月,三省联合进行《大别山区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编制,黄冈11个县市区全部纳入该规划范围。

留住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写在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立法保护两周年(图3)

  立法保护,显崇不朽丰碑

  革命遗址遗迹遍布大别山区,保护传承的工作任重道远。

  因经济滞后、投入不足、机制不全、保护措施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红色遗址遗迹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甚至消失,敲响了我市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的警钟。

  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2016年3月30日,湖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黄冈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这为我市地方立法保护革命遗址提供了依据。

  2017年2月15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联合召开2017年度地方立法工作启动会,《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作为重要立法项目列入立法计划。

  2017年2月24日,《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草稿)》集中征求专家意见,从普遍约束力、操作执行力、法律语言运用、执法检查督查等方面再次进行深化、修改,形成《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送审稿)》。

  2017年8月25日,黄冈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

  2017年9月29日,经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市人大常委会公布,《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的实施,落实了行政区域内的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主体责任,建立了完善的联动保护机制,体现了权责的统一,全面提升了我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能力和水平。

  革命遗址遗迹是一座座矗立在老区的丰碑,是指引我们砥砺奋斗的精神航标。立法保护的实施是对老区精神的显崇,确保丰碑不朽,精神不灭。

留住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写在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立法保护两周年(图4)

  擦亮名片,传承红色根脉

  随着黄冈市“双强双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四个大别山”建设的内含不断丰富,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初步形成,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不断融入全市公共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体系,迎来了新的机遇。

  ——以“千里跃进、将军故里”为形象主题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区,红安、麻城、罗田(胜利)、英山、黄冈(杜皮)烈士陵园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全市打造红色旅游A级景区20家,其中4A景区3家,“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列入全国重点建设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贯穿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7县市,连接大别山旅游经济带三大片区,覆盖全市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串起七里坪长胜街等38个景点,惠及沿线23个乡镇;

  ——一批反映黄冈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铁血红安》、《红安回响》《红槐花》相继完成并在央视播出,红安将军影视城等红色经典景区建成并成功运营,催生影视产业的“黄冈现象”;

  ——全市各地新建一大批纪念馆、博物馆、村史馆,全方位展示黄冈红色革命文化……

  为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与旅游事业融合发展,结合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黄冈市努力探索红色旅游“以建带保”思路,启动一批“以建带保”的国保、省保重点工程,推进一批已维修完工的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引进一批民间资本按照“以建带保”的思路,参与私有产权的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

  一个个红色旅游景区的落地,是“以建带保”的结晶。而线上工程的实施,则是红色文化价值的延伸与深化。

  ——推进“互联网+黄冈红色文化云”工程,统筹建立黄冈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平台,加强红色文化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和网络传播,以弘扬黄冈大别山革命精神、传承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为核心,深化黄冈红色文化价值挖掘;

  ——建设反映开国将帅等为主要内容的黄冈革命英雄人物网络纪念馆、展示黄冈792处革命遗址遗迹和黄冈革命历史进程、黄麻起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原突围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博物馆、反映黄冈大别山革命史实、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的网络图书馆、呈现各个时期红色革命历史的电影、戏曲、歌曲的网络音像馆,扩大黄冈红色文化影响力;

  ——提升黄冈红色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推动革命文化与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壮大商旅文体康发展业态,实现我市由文化旅游大市迈向文化旅游强市。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留住红色记忆,汲取前行力量。保护好黄冈大地上的革命遗址遗迹,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李青松  范小翠)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