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近日成功举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以“非遗焕新 无界共生”为主题,活动为期一个月,通过开幕仪式、主题展览、跨界体验等形式,全面展现了东城非遗的创新活力。不仅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广泛参与,更以非遗为纽带,推动文化、商业、旅游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创新传承模式 让非遗“活”起来
本次活动的主题展览与非遗体验工坊突破传统非遗展示模式,构建了“沉浸体验+技艺传授+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创新传承体系。在“传承正当时 非遗正青春”主题展览中,东城区11位新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青年代表性传承人同台亮相,既有雕漆技艺、北京玉雕等传统技艺的精品力作,更呈现了青年代表性传承人的创新作品与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爆款”非遗文创,让观众直观感受非遗从“老手艺”到“新潮流”的蜕变。
四场非遗体验工坊则让非遗真正“活”在指尖,参与者不仅能跟随传承人学习面塑捏制、京绣针法等技艺,还能在创作后移步展览区,对照展品直观欣赏。这种“先体验、后鉴赏”的互动模式,打破了非遗静态展示的局限,使技艺传授与文化传播相结合。活动现场,孩子们捏出的泥塑憨态可掬,年轻人绣制的纹样时尚灵动,印证了活动在激发大众参与、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的显著成效。
深化文旅融合 让非遗“火”起来
“奇遇东城 非遗印记”打卡促消费活动串联20余处非遗地标,打造了一条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非遗文旅线路。活动巧妙融合“经典非遗探秘”“非遗美味传承”“非遗时尚焕新”三大主题,将天坛公园、景泰蓝艺术博物馆、稻香村零号寻宝馆等文化地标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市民和游客在集章打卡过程中,既能观赏京式糕点制作技艺,品尝二八酱冰激凌等创新美食,又能体验同仁堂药食同源的时尚养生理念,实现了非遗从静态展示到动态消费的转变。
活动通过“打卡集章+互动体验+优惠兑换”的闭环设计,让400余份打卡折页在20余个非遗点位间流转,带动传统非遗项目与文创商圈的消费活力。这种“以消费促传承”的模式,不仅让非遗真正“活”在生活中,更探索出一条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可持续路径,为城市更新中的文化空间活化提供了示范样本。
推动跨界创新 让非遗“潮”起来
东城区通过“非遗焕新”计划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今年又有44个优秀跨界项目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得到资金扶持。其中包括智创京韵AI+AR非遗数智化传承、戏曲吉祥物陶瓷潮玩开发等示范案例,展现了非遗与科技、时尚的深度融合。“传承正当时 非遗正青春”主题展览中,青年代表性传承人的创新作品尤为亮眼,彭天将航天元素融入传统面塑,创作出“太空兔儿爷”;杨晓雅以金镶玉技艺打造现代首饰,让古老工艺焕发时尚光彩。这些作品生动诠释了非遗“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
东城区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为非遗跨界搭建平台。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激励创新实践,另一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推动成果转化,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培育出一批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审美的非遗作品,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构建非遗焕新 打造“东城方案”
活动期间,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产品销售额及客流量显著提升,有效带动区域消费升级,实现了文化宣传与经济效益双赢。参与者活动满意度达97%,30岁以下年轻参与者占比70%,“非遗焕新 无界共生”活动主题搜索持续榜首,“非遗原来可以这么潮”成为高频评价,彰显传统文化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与引导力。
通过构建“沉浸体验+产业融合+跨界创新”模式,东城区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了活化利用的新范式。从技艺传承到产品开发,从文化传播到消费转化,探索出一条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东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