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办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2-12-27 09:54   

近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于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中国乡村美术馆成功举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庆文书记与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合作挂牌。沟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彭欣荣主持授牌仪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首批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包大为,衢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群,柯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施莹,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敏芳,柯城区沟溪乡干部代表和余东村农民画家代表,以及浙大访问学者专家耿阳及博士生等13人出席授牌仪式。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办(图1)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共建艺术之乡 助力文化繁荣

柯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施莹在授牌仪式致辞。施莹对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共同富裕及当代美学研究基地落户余东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施莹介绍素有“浙西明珠”之美称的柯城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柯城区启动以农民画为特色的余东未来乡村建设,用艺术点亮乡村,文化推进共富,努力把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和群众幸福指数,余东成为文化引领共同富裕的乡村新样板。

施莹希望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与余东村就“共同富裕及当代美学研究”展开实践活动,强调基地落户必将成为扩大交流、加强合作的坚实平台,成为双方互惠互赢、共谋发展的一次盛会,成为助力文化繁荣、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板,必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办(图2)余东农民画 冬日系列

“种文化”讲好余东村故事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主任包大为致辞。包大为指出讲好余东村要讲好三个故事,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余东村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是共同富裕的一个窗口,是美好生活的一个样板。余东农民画创作是以农民作为主体所叙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把这样的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村故事把它讲好。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办(图3)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包大为致辞

余东农民画助力未来乡村建设

随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首批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包大为,衢州市委宣传副部长汪群,柯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施莹,柯城区沟溪乡干部代表和余东农民画家代表,以及浙大访问学者专家耿阳及博士生等人开展余东农民画座谈会。

座谈会上,王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实践的美学。我们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应与余东农民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关注现实生活、紧贴艺术实践,形成有思想、有价值、有深度、有力量的余东农民画审美理论及评论学术成果,为繁荣农民画助力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办(图4)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合影

沟溪乡文化员、余东村农民画创作协会会长、农民画家代表郑利民介绍余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农民画作为一种文化书写方式更为直观、更为亲民。余东农民画源于生活,表达乡愁,接近民间传统的审美理想。农民画家代表余统德、余云梅、毛美仙围绕农民画创作方向、审美特点、保护和活化等展开讨论。

浙大访问学者专家耿阳、杨东篱及博士生等人对农民画发展历程和农民画家身份转型等问题关注,通过农民画家对话和实践调研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农民画发展的当下状态,切实保护农民画发展的这片文化土壤,用文化的力量提升乡村形象、重塑农村文化产业,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引导乡村治理模式,来实现“未来居住、未来村业、未来村文、未来村治、未来村民”的五大未来图景。

最后,王杰对本次研讨会作出总结,通过“未来乡村”愿景引领和价值感召,建议“政府引导、学术引领、市场化运作、新老村民参与”的未来村庄发展模式。通过农民画文化艺术氛围营造,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多方资源,为未来乡村建设之路铺砖添瓦,形成互促共建新模式、新格局。(耿阳 姜明昕)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edu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