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新时代“翻译中国”认识与实践创新高端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办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1-12-06 14:27   

借翻译之舟,渡华夏人文之羽。2021年12月5日全天,由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省认知语言学硏究会联合主办的“新时代‘翻译中国’认识与实践创新高端论坛”以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为源点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翻译中国’认识与实践创新”这一主题,从历史与源流、学术与思想、民族与世界、传统与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交流。

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新时代“翻译中国”认识与实践创新高端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办(图1)

“作为当下翻译人,如何借翻译之舟,渡华夏文明之羽,敢于作为,善于作为,而非授人以柄,倒持泰阿。”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冯文坤教授表示,本次举办贯彻落实中宣部“翻译中国”理念的论坛,是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化以“亲诚惠容”的胸怀与态度,以翻译的叙事和叙事中的翻译,以翻译助力中国走向世界,促进外国正确理解中国、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次高端的学术探讨,在业界具有领先性。

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新时代“翻译中国”认识与实践创新高端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办(图2)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教授在《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历史性的转向》主题演讲中指出:翻译工作应加强中外合作,共同翻译好中国作品。当前现状是外国译者数量少,外译者且存在错译、歪译、恶译等现象,因此,时代要求译者要有使命感,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在文明互鉴中向外讲好中国故事。黄友义教授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通过话语转换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

上海大学博导赵彦春教授以形式为切入点,贯穿翻译、哲学、逻辑以及经典英译为主线,阐释了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教育功能等内容。赵教授强调,中国的外语人不但要思考译文如何做到形神兼备,而且要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华故事、传译中华文化和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

扬州大学博导周领顺教授对“中国翻译理论”表述做了历史脉络的梳理。他认为,中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不具备总的学派特征,特别是国别学派特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孔令翠教授从历史的维度讲解了中国翻译界的逆行者与先驱者辜鸿铭的中国意识与译传中国。孔教授认为,辜鸿铭强烈的中国意识,应用西方人自己的语言,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译传中国文化,取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良好传播效果,成功地使中国文化走出了中国、走进了世界,对新时代研究中国文化走进世界、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与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尤其是译传人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孟凡君强调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英译为探究对象,通过探究文化原典意象认知的策略,试图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译的新途径。

同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从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优先路径;澳门理工学院蒋骁华教授从认知语言学看西方汉学家典籍英译中的跨语再义化现象;电子科技大学何立芳教授从道教炼丹概念提出“厚重翻译”的主体策略;苏州大学陈大亮教授以佛经译论切入阐释不同语境下的“本”意;深圳大学陈东成教授以美学与中国译学和西方译学的结缘引出构建新的翻译美学理论——大易翻译美学;电子科技大学杨镇源教授指出当前翻译学面临所知障风险——生硬的理论套用和“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学术困惑;四川师范大学张静副教授通过梳理国家翻译实践的理论发展,指出国家翻译实践的能力研究还未开始;电子科技大学周劲松教授从《虬髯客传》的课堂翻译思考谈到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提出“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成就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琢磨优秀译作中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建议。

来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苏州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线上会议并进行了14个专题讨论,近600名在线人士参与旁听。(龙顺、王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