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白大褂,她把苗寨的健康扛在了肩上;
挎起红十字药箱,她把村医务室开到了百姓心头。
“她是我们苗寨最美的杜鹃花!”
“如果没有王村医,我可能都活不到今天了!”
她,就是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伟岭村的村医——王芬丽。
下村行医路上的王芬丽村医 黄春鑫摄
说起村医王芬丽,现年93岁的马合妹忍不住泪眼婆娑:“我这条老命啊,可是王村医给救回来的噢!”那是王芬丽到任村医的第一天,去卫生室的路上突然遇到马阿婆眩晕症犯,经过一番紧急救治,阿婆才苏醒过来。得知这个年逾耄耋的老人常年独居,她从此便上了心,每天早晚都会顺路进屋看一眼阿婆,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如果少了哪天不去探问,她就心里不踏实。
踏遍家乡山山水水
2009年,在村里经营着一间小杂货铺的王芬丽听说有村医招考,卫校毕业、从小就向往当医生的她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考试,最后顺利通过,成了伟岭村的村医。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隆林地处桂、滇、黔三省交界地带,由于山高林密,一年之中半数的日子都是云雾缭绕;而伟岭又是大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距离镇政府20多公里,全村共11个屯、184户,2133人,以苗族群众为主。从村医室去到最远的农户家,骑摩托也要1个小时以上;下一趟村,不走个二三十里回不来。
“以前下村都是走路,如果运气好,路上遇到点把车,可以稍上一段搭一程,但大多数还是靠走。”王芬丽说。
王芬丽进村入户给少数民族群众诊疗 黄春鑫摄
由于少数民族群众多分散居住,有的远远看到坡顶有几户,走近才发现是在不同的山上;有的虽然在同一座山上,但坡脚一户,坡顶一户,上山下山一个来回,太阳都快落山了,所以每次最多能看个7、8户。于是一年365天,只要不是镇里有集中任务,王芬丽基本不是下村就是在下村的路上。2017年以前,村里还没有全部通水泥路,下队回来经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鞋子更是走烂了一双又一双。
“就是特别费鞋子。”采访中,王芬丽爽朗地笑着,半开玩笑道。
治病救人十年如一日
因为测量血压最好在上午进行,为了节约路上的时间,王芬丽不断让自己的爱人骑摩托车相送。后来觉得不方便,害怕驾驶的她愣是咬牙学会了开摩托车;自打学会以后,家里的摩托车就变成了她的工作专属交通工具。
“有时候,她还在炒着菜,但是接到求助电话,她会马上骑着摩托车出门。”王芬丽的丈夫说。她时常一天要跑几个屯,看到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她就一个劲想着多敲几户的门,多掌握几个人的健康状况,常常是忙完已过晌午,肚子饿得咕咕叫;为了避免挨饿,能坐下来吃东西的时候就尽量吃到很饱;常年的饮食不规律,导致了她身体异常肥胖。
十多年来,王芬丽日如一日,年复一年,足迹遍布伟领村的家家户户。在村医工资只有150来块的年代,她经常自费购买随身带着感冒咳嗽药或头痛粉、去痛片之类,遇到有需要的群众就免费给他们用;村里独居老人儿童比较多,常有委托王村医帮买了药却忘记给钱的,她也不去计较,每次见面都是问他们的健康情况。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挨家挨户宣传和入户提供健康体检、健康指导更是家常便饭。
对村里87位慢病管理对象,王芬丽了然于心、定期入户,从慢病登记、健康宣教到诊疗办卡、上门诊治、义务送医送药等。陇那屯86岁的卢卯英老人,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前又因摔伤腿脚行动不便,但王芬丽无惧十多公里的山路,去得最勤最多。
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传递到百姓手中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乡亲们一度担忧。王芬丽第一时间挨家挨户摸排登记人员行踪、给群众示范正确佩戴口罩和“七步洗手法”。一年多来,为加快推进新冠疫苗“应接尽接”和接种“加强针”,她每天早出晚归登门动员。
王芬丽在村医务室给前来看病的群众做检查 黄春鑫摄
她说:“我本就是苗妹,懂苗话,乡亲们去大医院看病听不太懂医生的话,回来我可以给他们解释,告诉他们诊断结果,特别是提醒他们用药须知和注意事项。”仅2021年,她就完成家庭医生签约2000人次,其中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户、残疾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全额完成签约任务。发现村里大部分慢病都是高血压、糖尿病,而他们平时又特别喜欢喝酒、抽烟、吃腊肉和猪油,她就不厌其烦地宣传讲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戒烟限酒,多用茶油、花生油、菜籽油等代替猪油,减少血压血脂升高风险。在她的反复叮咛下,身边群众慢慢有了改变,开始尝试更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王芬丽就这样,一人驻守一村,每天用脚步丈量着伟岭村的健康脉搏、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传递到百姓手中。她翻山越岭、进屯入户,十多年来走了不下10万里路,相当于绕地球2圈、走了4次二万五千里长征;她以步为长,以心为宽,撑起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天地。今年,她光荣当选县人大代表,成了苗寨人心中最信赖的亲人!
她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很细小,很普通的,你们不要把我写得太好,我会不好意思的!”(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