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情结与中产者文化——略论张少侠风景画的底层逻辑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3-11-28 16:35   

张少侠数百幅风景作品,画的全是高尔夫球场,其艺术创作题材的专一性确实让人震惊。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有意到全世界各地球场去打球的高球爱好者,而且因为他还是一位著作等身、成就卓越的中外美术史家和工艺美术史家。读其画作,感觉得到张少侠长时期酷爱高尔夫球运动的热情。他会因为在Kiseena Park球场第二洞的三杆洞就抓到"小鸟"旗开得胜而甚喜,也会因为在奥古斯塔球场,一杆打出近三百码的距离而感觉有如神助,更会因为在有些球道上,将球打入树丛失球而懊恼不已。其间的欣喜、自得、失落等种种情绪,在张少侠《高尔夫手记》中溢于言表,也含蓄而丰满地表达在他的风景画作品之中,比如草场明丽、风清气爽的舒适感,果岭望去、心在远方的期待感,还有球进树林,枝叶遮蔽的失落感,等等。

 高尔夫情结与中产者文化——略论张少侠风景画的底层逻辑(图1)

张少侠作品的创作风格清新而爽朗,通透而雅致,有时朦胧,有时飘浮,很有文气,也很有诗意。其构图大多横向铺陈,草地开阔而舒展,唯独树丛描绘有所不同,以密集紧骤的团块造成对比,形成不同形态的区别。作品调性清晰明确,冷暖色彩之轻重缓急,控制有度。大面积景区和围观人群,有时构成大与小、多与少的对比,有着耐看的形式意味。张少侠画画用笔,不管是线条还是块面,都有一种飘动飞扬之感,仿佛是挥杆击球那一瞬间留下的视觉印象一一对于蓝天、对于白云、对于绿地、对于碧水、对于球道、对于果岭、对于水域、对于标旗的久久不能忘怀的视觉印象。他的画不是现场写生,而是对逝水流年、指东打西的生活追忆。

 高尔夫情结与中产者文化——略论张少侠风景画的底层逻辑(图2)

我注意到少侠作品的标题,总是一丝不苟记下某国某地某个高尔夫球场。他对于自己经历过的场地,有特殊的感情。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游牧精神早已成为中产人群的自我名片和身份象征,而不同场地引发出来的创作灵感,则自然成为当代艺术多元化出发的根据。

高尔夫球场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运动场地,往往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表。这个话题是很值得讨论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据说中国的中产阶级人群已达四亿,但在全国人口的比例中却也只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亚洲四小龙及欧美发达国家大都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中产阶级趣味和当今消费社会同步,也和当代艺术的生产、收藏、观赏等文化消费同步。由此可见,扩大中产阶级数量,是中国当今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从张少侠对高尔夫球场的分析可以得到证实:"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近四万个高尔夫球场。仅在地域广阔的美国就有两万五千个左右,连弹丸之地的日本也有两、三千个。而中国正在运作的球场仅约三、四百个,可见此项运动在中国远未普及。"说高尔夫球运动对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有某种前沿的推动性,并不为过。可见,张少侠对自己的绘画创作方向是敏感而坚决的。

 高尔夫情结与中产者文化——略论张少侠风景画的底层逻辑(图3)

李小山先生说:"张少侠面对高尔夫球场这个特殊题材,采用的手法是否贴切?是否有更胜一筹的方式,他并不满意目前这种对他而言过于熟练的画法。"张少侠作为著名艺术史家,是很有自我反省能力的。他深信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具有当代艺术包括当代绘画的问题意识。在中国,推动中产阶级在地生长和反省中产文化审美惰性是一对矛盾,如何在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激发艺术家异军突起或另辟蹊径的创造力,将是对张少侠艺术人生的考验。我相信:张少侠在有了南京艺术学院首次举办个展的经验之后,一定会在延续不断的欧美巡展中,有将以不同的作品创作和展览方式,为观众带来新的惊喜。(文/王林)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