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律滇峰:玉溪滇剧院开拓前行的70年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3-04-26 16:38   

玉溪因水得名。玉溪河即《水经注》所记之桥水。明代文献已称玉溪 ,取其清流如玉之意。因此,玉溪也被称之为滇中碧玉。这里风景秀丽,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和谐共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山歌、小调、 花灯、滇剧等民间民俗文化在玉溪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这样 的氛围也熏陶出了玉溪人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厚重的历史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便是玉溪人。1933年,聂耳在给母亲的一封家书中写道:“现在我想在中国的各地民间歌谣上下一番研究,请三哥将我收集一些寄来,不论什么小调 、洞经 、 山歌 、滇戏 、排子都要…… ”。 由此可见,玉溪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也深深滋养了聂耳的音乐创作。

聂耳家书中提到的滇剧,便是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滇剧活动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 ( 1848)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滇剧形成了丝弦、襄阳、胡琴三大声腔和古朴、大方、生动、厚重的艺术风格。国学大师刘文典曾说过:“真正保持中国正统者,唯有滇戏。”这充分说明了滇剧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

玉溪是滇剧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清光绪年间,玉溪滇剧活动已十分盛行。全区当时有影响的业余演 唱班子就有六十多个,仅玉溪县(今红塔区)就有32个,有古戏台 (含庙、台)等固定演出场所14个,茶馆、酒肆演唱更不计其数。

在频繁活跃的演唱活动中,一批有造诣的艺人也 脱颖而出,对云南滇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通海河西镇男旦艺人李瑞兰自创李派唱腔,弟子众多,被誉为“青衣皇后 ”,成为滇剧名角;玉溪男旦艺人罗香圃 , 在京剧艺术的冲击下,于民国七年( 1918)接办昆明唯一一个滇剧固定演出场所“群舞台”,经营达18年之久,演职员工近两百人,人才济济,剧目充实,技艺日精,名噪一时;上海 百代公司为玉溪艺人汪润泉、周锦堂、张吟梅灌制唱片,在云南广为流传。这也是滇剧最兴盛的时期。1937年,“群舞台”被日机炸毁,滇剧艺人流离失所,玉溪生角艺人周锦堂、男旦艺人张吟梅分别在滇西的下关、滇南的个旧创办大光明戏院和吟笙戏院,收容了大部分衣食无着的滇剧艺人,保住了滇剧的火种。玉溪小生艺人汪润泉则独树一帜,规范了滇剧小生唱腔,改变了小生唱腔一直由老生唱腔替代的传统。

因此,玉溪被称为滇剧演唱的“戏窝子”,至今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无论清晨、傍晚或是节假日,无论在鸟语花香的聂耳公园,还是在风和日丽的抚仙湖岸,或在匾山联海的青翠秀山,总有襄阳、胡琴、丝弦的声腔夹着鼓板在低吟高歌,叙述着历史,回望着乡愁,而这正是玉溪滇剧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土壤。

传承中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着深厚传统的玉溪滇剧得到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1952 年,玉溪人民实验剧团滇剧队成立 ,整 理 、复排了一 批 如《花子骂相》《 烤火下山》《送京娘 》《长亭铡侄 》《荆轲刺秦 》等传统剧目,创作了一批如《逼死坡》《红云山》等现代剧目 。1969年,大部分演职人员下放到工厂、企业及公路养护段,仅剩下13人参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滇剧队伍一度岌岌可危。直到1974年,下放人员陆续调回, 玉溪地区滇剧团才得以恢复,先后创排了《孤山擒匪》《 哀牢钟声》《奔向光明》等一批剧目,并在各类省、市级展演中获得荣誉,再次焕发出生机。在此期间,涌现出了黄伯先、明辉南、明文礼、黄龙奎、韦琼珍、马琼芳、王佩玉、李祖云、耿佩芳、台尚武、申德荣、明震云、梁子华、陈存会等一批代表人物。

传承是根脉,创新是出路。1994 年,由李钟发创作,滇剧团排演的现代滇剧《朱德与唐淮源》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 五个一工程奖”。这是云南省首个该奖项获奖作品,成为 云南地方戏曲获奖 的重要标志。1995年1月14日,玉溪地委 、行署为剧组召开了记功授奖大会,为剧组记二等功,奖励人民 币10万元。1999年,新编滇剧《京娘》先后到京、沪两地演出, 受到观众、专家一致好评,领衔主演冯咏梅也一举摘下“ 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白玉兰主角奖”两项桂冠,成为滇剧表演艺术的佼佼者。与此同时,一批传统小戏如《火烧裴元庆 》《卧龙吊孝》《辛安驿》《思凡 》《斩娥 》 的青年演员 ,也在全省比赛中获得优秀表演奖。此后,《西施梦》《草地晚餐》《雁鸣陀关》《抚仙湖之恋》《背叛》《五台会兄 》等剧目创作、改编的成功,更揽获了文华表演奖,上海白玉兰“集体奖”,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传承奖、贡献奖等多个国家级及省级大奖。在此期间,一批青年人才吴凤仙 、林元涛、高福有、陈晓海、潘亚洁、徐铭等茁壮成长,剧院也应邀到台湾、法国等地交流演出,尽显玉溪滇剧的风采。

2008 年,玉溪滇剧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溪市滇剧团为保护单位。2009年,剧团被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共同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几十年来,剧院数次更名。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后,剧 院正式更名为“玉溪滇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展演 中心”,同时加挂“玉溪市滇剧院”牌子。挂牌以来,在文艺改革的促推下,玉溪市滇剧院紧紧围绕保护发展、传承创新、出人出戏出效益出观众的目标,在机制调整、队伍建设 、文化服务和剧目创作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绩。

勇攀高峰

2013年,玉溪市滇剧院院长冯咏梅审时度势,提出了“新滇剧”的发展理念。所谓“新滇剧”,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在观念 、意识、审美、表现、方法、手段等方面追求现代化、 民族化、大众化,在剧本、导排、表演、音乐、唱腔、舞美等方面凸显独特化、艺术化、精致化,在风格定位、剧团管理 、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长远化、科学化、效益化 ,让古老剧种焕发时代青春,更符合人民群众,尤其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近年来,在追寻“新滇剧”的道路上,玉溪市滇剧院锐意追求,勇于创新,高扬“寓言剧”的旗帜,推出了一批“ 寓言剧 ”,在戏曲界起了高度关注。“寓言剧”是顺应现代戏剧发展趋势而出现的一种戏剧类型 , 它 以 其 深 刻 的 寓 意 、 丰 富 的 意 象 、 新 颖 的 风 貌 、 精美的呈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2013年创排 的《水莽草》,是玉溪市滇剧 院 “ 寓 言剧 ”的优秀代表作。该剧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这也使玉溪市滇剧院成为云南省唯一一个两次获此殊荣的院团。 此外,该剧还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并三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进行了滇剧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全国巡演 ,将滇剧传播到了北京、天津、重庆、河北、河南、山东、 山西、江苏、四川、贵州和云南大部分地区,极大提升了剧种 、剧院、剧目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玉溪滇剧的新高度。

玉律滇峰:玉溪滇剧院开拓前行的70年(图1)

滇剧《水莽草》海报

《 水莽草 》之后,玉溪市滇剧院又陆续推出了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贵妇还乡》和根据历史故事创作的《王者江上 》两个精品剧目,《贵妇还乡》获得云南省新剧目展演一等奖,《王者江上》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两个剧目的成功 ,提振了剧院打造“寓言剧”的信心,坚定了迈向“ 新滇剧 ” 的步伐 。三个剧目,也被业内誉为“新滇剧”三部曲。

大型剧目尽显风流,中、小型剧目也各尽其美。改编自莎翁名剧、移植于川剧同名剧目的小剧场滇剧《马克白夫人》,是玉溪市滇剧院推出的首个小剧场戏曲,既是对小剧场市场的试水,更是对本剧种多种可能性的跨越式探索。剧目一经演出就应邀到北京参加第七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并荣获了“优秀剧目奖”,之后又应邀到上海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小剧场戏剧节展演。

2022年,该剧又受邀进京参加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系列活动。另外,滇剧小戏《惊魂记》荣获了第八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2016年度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音乐设计奖;滇剧小戏《面子》应邀到广西南宁演出,荣获中国东盟戏剧周“朱槿花奖——优秀剧目”、“优秀演员”;滇剧小戏《壶》荣获云南省新剧 (节)目展演“优秀节目奖”。其它多个滇剧小戏,也在全国、全省 的各类演出平台上频频亮相。

随着大小精品剧目的不断推出,一批编、导、演新生代力量也逐渐长成,先后涌现出林元涛、潘亚洁、李卫民、殷永萍、李娜五朵“山茶花”,编剧杨婷,导演刘斌,音乐唱腔设计严律,演员钟林芸、李宝剑、肖丹、陈莉依、朱理智 ,演奏员冯建华、传晓俊、刘莹、代红涛,灯光设计张谦等各类艺术人才,也在各类国家级和省、市级展演中崭露头角。

人才的茁壮成长,增强了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了持之以恒,剧院不定期地以“送出去”的方式,选送了多名青年骨干到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学院、国家京剧院、国家艺术基金培训班等学校或部门学习培训。与此同时,剧院为了储备人才,形成梯队,还招收了一批平均年龄十五六岁的学员到河北廊坊戏曲学校学习培养,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玉滇大家庭中最新鲜的血液。如今,玉溪市滇剧院出现了队伍年轻化,阵容整齐化,剧种有领军人物,剧院有领衔主演,各个行当均有核心力量和后备力量的新面貌,保证了玉溪滇剧的可持续发展。

玉溪市滇剧院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除了得到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省剧协,玉溪市委、市政府,玉溪市委宣传部、玉溪文旅局的指导和各地戏剧专家的帮助外,还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扶持。2014年以来,玉溪市滇剧院共获得五次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类别涉及大型剧目创作、滚动资助、传播交流推广、人才培养,资助金额八百余万元,立项数量和类别均居云南前列,在全国地市级院团中也不多见。

2017年建院65周年之际,院长冯咏梅策划 、组织编撰了《玉溪市滇剧院院志》。这是剧院历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客观、真实、完备、准确,纵横交错,图文并茂,详尽地记述了玉溪市滇剧院的历史和现状,成功地链接、打通、熔铸了玉溪市滇剧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完成了玉溪市滇剧院几代艺术家的夙愿。这不仅是剧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欣欣向荣的显著标志。

如果说,过去的 60年是继承发展的辉煌60年,2012年至今则是剧院继往开来、流光溢彩的高光十年。这十年间取得的成绩和效益有目共睹,也逐步形成了剧院人心合一、自觉自信、勇攀高峰的蓬勃风貌。

玉律滇峰:玉溪滇剧院开拓前行的70年(图2)

滇剧表演艺术家、玉溪滇剧院院长冯咏梅

能 取 得 以 上 成 绩 ,院 长 冯 咏 梅 功 不 可 没 。 她 作 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获得者,当今滇剧领军人物,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云岭文化名家,滇剧“ 竹派”传承人,不仅在表演艺术上取得公认的非凡成就,而且在剧院管理、剧目创排、人才培养和滇剧发展、院团联盟、学术探讨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她以剧院为家,以同仁为友,以员工为亲人,修身立德,以身作则,严于管理,宽以待人,以宏大的格局、宽阔的眼界和感人的情怀,带领剧院一次次地再出发。

2016年1月,由冯咏梅发起、玉溪市滇剧院牵头,联合玉溪市花灯剧院、成都川剧院、贵州省黔剧院、贵州省花灯剧院、昆明剧院六家单位成立了“西南地方戏曲联盟 ”,提出了“ 携起手,再出发”的响亮口号,旨在通过联盟的方式,调整思路,凝聚力量,创新模式,打破瓶颈,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打造文化品牌,促进云、贵 、川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联盟的成立进一步提升了剧院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以联盟为基础的项目也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顺利结项。此后,多家院团向联盟提出申请加入。

未来可期

云卷云舒七十载,玉律滇音正迷人。

坚守、传承、创新,玉滇人栉风沐雨,百折不挠,除了对滇剧的热爱,更有玉滇人以院为家的血脉亲情。有专家指出,研究玉溪市滇剧院的历史,如果忽视了玉滇人之间的血脉亲情,绝对是不深入、不准确、不完整的。建院至今,玉溪市滇剧院有好些家庭的几代人均在此工作,许多家庭也结为姻亲。对他们来说,滇剧不仅仅是事业,更是早已融入生活、化为生命的因子。一代代血脉相传,是因果相依;一代代守护滇剧,是天性使然;一代代热爱剧院并为之奋斗,更是文化自觉。从这个层面讲,玉溪市滇剧院更像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血脉相连、兄妹情深、抱团取暖、共同奋进的大家庭 。这种风貌,烙有深深的“玉滇印记”,不可复制,仍在延续、不断更新……

建院70年来,玉溪市滇剧始终坚持文化、自觉、坚 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阵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扬 帆而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顶起了滇剧艺术的半边天,进入了滇剧艺术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有理想 、有文化、有情怀 、有筋骨、有血肉、有朝气、有责任心、有使命 感的戏曲院团 ,是一支承载了几代人追求、赓续了几代人精神的文艺劲旅。未来,玉溪市滇剧院将继续勇 担使命,阔步向前,在滇剧艺术和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占据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唱出更为响亮的玉律滇音。(杨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龙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