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心象艺术概论:以柴祖舜心象艺术创作为例》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3-01-15 12:48   

新书推荐 |《心象艺术概论:以柴祖舜心象艺术创作为例》(图1)

书名:《心象艺术概论:以柴祖舜心象艺术创作为例》

作者:俞建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11月

编者按

2022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心象艺术概论:以柴祖舜心象艺术创作为例》,此专著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历时三年,《心象艺术概论:以柴祖舜心象艺术创作为例》由俞建文教授撰写,以画家柴祖舜先生系列创作“心象艺术”为例。艺术的现代性在巨变的时代下,当代中国艺术能否反映出时代之问和审美之力。本书试图通过一跨世纪的老知识分子:将艺术革新和时代变革;将艺术与生活和个体生命、国家命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合而呈现出承继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和谐的精神价值图像。

名家推荐

柴祖舜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有自已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他听由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用自己的心智和才能进行艺术创造。他的绘画面貌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不离从生活感受出发的艺术原则,他融西于中,不论运用何种技法,都力求表达中国文化精神,他作品为社会大众理解、接受和享用。他是一位有奉献精神、有革新勇气,在中西合壁中尽显个人才赋的艺术家。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俞建文教授在这部专著中将“心象艺术”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和美学概念提出来,以对柴祖舜先生的抽象绘画的深人研究为基础,论证了“心象艺术”作为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创新的理论根据,从它的历史渊源、当代社会的审美关系,以及艺术家独特的生活经历对于“心象艺术”的形成的具体关系等几个方面,在对柴祖舜先生心象绘画作出美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中西文化相比较的宏观视野上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心象艺术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王杰(浙江大学教授)

序言

当代艺术批评理论建构的可能性及其根据

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正呈现复杂多元的格局。如何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已经成为摆在当代中国美术研究者和艺术批评家们面前。近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包括大部分西方学者都是从欧洲当代艺术的发展学理的思路上去分析和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包括中国当代美术的艺术阐释和美学的阐释,我们认为,这一研究思路是十分重要的,不应该回避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已经产生许多西方理论不能解释和说明的现象。应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矛盾状态”挣的扎过程中产生了某种新的美学逻辑、新的审美经验、新的艺术形式,这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发展和贡献,值得在理论上深入地研究并作出学理上解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俞建文撰写的专著《当代心象艺术概论--以柴祖舜心象艺术创作为例》以当代中国美术家柴祖舜近三十年创作的“心象绘画”为研究个案,努力阐释当代中国艺术中这种具有创新价值的新的美学逻辑、新的审美经验,以及新的艺术形式,是一本值得关注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为绪论,上篇;柴祖舜与心象艺术,下篇:心象艺术的文化坐标,以及结论四个部分,共十四章。

俞建文教授在这部专著中将“心象艺术”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和美学概念提出来,以柴祖舜先生的抽象绘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论证了“心象艺术”作为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创新的理论根据,从它的历史渊源,当代社会的审美关系,以及艺术家独特的生活经历对于“心象艺术”的形成的具体关系等几个方面,在对柴祖舜先生心象绘画作出美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中西文化相比较的宏观视野上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心象艺术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近二十年,西方学术界逐渐提高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这里面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动机。从学理上,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流派和美学逻辑,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学术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出美学上的分析和论述,已经成为国际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具有共识性的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生成的“学术前沿”。2006年11月国际美学学会在中国成都举办了主题为“美学的多样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交流和对话中,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阐释和中国美学问题的特殊机理,引起了国际美学界们的广泛关注。正是在这个会议上,国际美学会前任会长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形成了明确的学术理念,着手组织编写了《审美的革命---20世纪先锋派艺术》一书,在国际美学的学术视界中,在当代艺术理论版图上,将中国当代先锋派的美学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理论阐释。在这本书里,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美学特质,第一次在世界艺术史意义上具有了地位和学术上的意义。该书于2015年由美国杜克大学出版,中译本将于2021年春季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审美的革命:20世纪的先锋派运动》中的基本观点包括:近四十年中国改造开放的社会进程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与欧洲“先锋派”的新的先锋派艺术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从艺术形式的创新入手,但是始终将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联系起来,注重审美价值的社会意义。通过艺术形式的创新,通过对新的审美形式的反复探索,来改变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审美认知的习性,通过审美经验和情感结构的变化,逐渐实现当代人日常生活习性的变化和情感结构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审美的革命”概念是理论阐释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在于阿列西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我们多次讨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派现象问题,我发现,我们之间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的。我们与阿列西·艾尔雅维奇的分歧在于以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阿列西与他合作的作者们仅仅是用西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先锋派艺术。这是因为阿列西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缺乏了解,特别是对于中国艺术对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作用的机制缺乏深刻认识和体认所造成的,因此,我们认为,阿列西及他的合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性质和社会意义的理解是不甚准确的和相对狭隘的,在当代中国艺术的美学阐释方面,中国学者应该做出建设性的努力。

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我结识了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教授,并且开始了我们之间持续至今的学术交往与合作。在关于当代中国艺术的美学阐释方面,我们计划合作编写一本英文著作,有许多的讨论,开过两次学术研讨会。在当代美学和当代艺术批评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关于中国的部分,我与阿列西教授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分歧。我认为,仅仅从“后社会主义状况”这个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和阐释当代中国艺术的美学品质在理论上是不够的。中国艺术有着十分悠远强大的传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有着自己的现实问题、发展道路、以及梦想和对梦想的审美化表达。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讲,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结构和理论逻辑都不同于欧洲社会现代化和审美现代性。近年来,在研究和阐释当代美学基本问题和批评形态过程中,我们团队逐渐形成以下基本观点:

1、 当代中国艺术的特殊性要结合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具体的理论分析我们主张表述为: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的双螺旋结构。这是由于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是受中国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包括审美习性所制约和影响的,是一种复杂的新形态。

2、 当代中国艺术基本分析方法应该是从形式分析入手,通过对艺术形式所内涵的“情感结构”的分析,达到对社会现实关系和审美经验的的美学认知。在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中国艺术有自己的传统和符号体系,有自己的表意方式,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逻辑和美学风格,这是需要特别注意并且在研究方法和理论阐释框架等方面进行深入而严谨的探索,才有可能作出学术上发现和理论上创新。

3、 由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特别显著,艺术观念创新以及形式上的创新常常会走在社会发展变迁的前面,出现文学艺术引领社会发展变迁的特有现象。从五四运动,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一直到当代中国艺术的创新性发展,都是如此。因此,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与艺术形式创新的关系需要从更为复杂、更为辩证的理论框架中作出解释。

俞建文教授也是我们学术团队中的一员,他的专著《当代心象艺术概论--以柴祖舜心象艺术创作为例》通过对作为当代中国有创造力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现象的专题研究,对“心象艺术”这一中国美术的当代现象作了初步的分析,并且在柴祖舜绘画个案的基础上,对心象艺术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先锋派形式,作出了初步但是基本准确的美学分析和艺术分析,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理论工作。

“心象艺术”或“心象绘画”是画家柴祖舜晚年艺术技巧变革而提出并努力实践的理论概念,指在绘画创作时,不受表现对象具体的物质性材料的影响,充分发挥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运用多种创新性和艺术技法,从而自由发挥,创造出具有“抽象而非抽象”、“旧梦新境”、“象由心生”、“如梦如幻”、具有很强形式美感的绘画作品。在“心象艺术”中主体的“意向性”在这里具有十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这种绘画形式以色块和光影的艺术表现方式,描绘和表征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结构,并且把这种似乎是个人性、主观性的情感结构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传统和人物绘画的传统衔接起来,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情绪状态和精神气息贯通起来,因此,在抽象的、形式化的作品里,表征出十分丰富,而且复杂多变的审美意义。作为一个美学理论家,我对柴祖舜先生的心象绘画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是当代中国绘画对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变幻性和流动性的一种成功的艺术表征。在理论上,我认为,心象艺术仍然可以用“审美幻象”的概念和理论来概括和表征。但是,柴祖舜的“心象艺术”显然又具有自己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在俞建文教授的著作中,对这种个性及其叠合性的审美意义作了一定程度的理论解释,我认为是成功和有价值的。

柴祖舜的心象艺术的一个很大特征是,这种形式感很强的艺术作品,在观赏者不同的心境和文化语境中,会生成不同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意义,也就是说,“心象艺术”是一种动态的、开放性、“未完成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观赏者和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意义。我自己对柴祖舜心象艺术的观赏和感受,与俞建文教授以及其他艺术评论家的感受就并不相同,有一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味。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值得当代美学认真研究和阐释的艺术现象。

近年来,我在研究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中,乔治·卢卡契、瓦尔特·本雅明、阿多诺、雷·威廉斯、特里·伊格尔顿等理论家都曾经以欧洲的文学艺术为例讨论过不同形态的先锋派及其包含着的审美现代性。从当代美学研究的角度,我建议以柴祖舜先生的“心象”系列画作作为个案,采用审美人类学的“深描”方法,对“心象”绘画作系统的“田野调查”,包括创作者柴祖舜先生的“情感结构”,作品诞生时社会的“情感结构”,不同情感结构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审美的革命的发生机制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这样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努力阐释“心象”绘画艺术形式的情感力量和社会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艺术批评能够作出这样的研究和说明,当代美学和艺术批评就能够成为改变社会,推助历史进步的文化力量。

什么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有没有确定性?艺术批评家在当代艺术作品的意义呈现方面起什么作用?对于当代批评理论的建设而言,这些问题在国际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都是重要的问题,学术界正在进行不同形式的讨论,如何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际出发,依据当代中国艺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形态和呈现方式,对这些问题作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回答,并努力建构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当代艺术批评话语体系。在这个方面,俞建文教授有明确的意识,通过对柴祖舜心象绘画的研究和阐释,作出了初步的努力,从理论的角度看是颇有新意的理论思考。我认为这是值得尊重的,是为序。


王杰

2021年3月8日于浙大紫金港

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目录

序一 在中西合璧中尽显艺术才赋——柴祖舜的绘画创作 / 1

序二 当代艺术批评理论建构的可能性及其根据 / 1

绪论:心象艺术概述 / 1

第一章 心象派艺术的起承转合 / 9

第一节 古为今用 / 9

第二节 化合中西 / 12

第三节 媒材融合 / 13

第二章 心象派艺术的发展脉络 / 16

第一节 人物肖像 / 17

第二节 龙虎之象 / 18

第三节 宇宙心象 / 20

第三章 心象派艺术的风格特征 / 24

第一节 多样性 / 25

第二节 差异性 / 26

第三节 历时性 / 28

第四节 发展性 / 29

第四章 心象派艺术的文化审美结构 / 32

第一节 表层结构:具象景物与抽象表达 / 33

第二节 深层结构:中西文化的汇融与生化 / 38

第五章 心象派艺术的文化审美内涵 / 45

第一节 三维空间 / 46

第二节 模相多向思维 / 53

第三节 想象力的时空穿梭 / 58

第四节 科学和心理的综合发展 / 62

第六章 心象派艺术的文化审美意义 / 68

第一节 心象派的社会烙印 / 68

第二节 心象派的认知转型 / 75

第三节 心象派的文化象征 / 82

第七章 柴祖舜心象艺术赏析与评点 / 87

第一节 心象派的技法来源与比较 / 89

第二节 心象派艺术风格评析 / 94

第三节“心象派”对中国国画的继承和创新 / 111

第四节 心象派对西方绘画的诠释与升华 / 118

第五节 心象派经典作品赏析 / 122

第八章 心象派艺术的中西文化与文明坐标 / 127

第一节 心象派艺术的中国文化坐标 / 128

第二节 心象派艺术的世界文明坐标 / 134

余论一 / 142

余论二 心象艺术与科技发展时代的关系 / 145

附录一:心象派艺术中外名家集评 / 148

描绘物我浑然的诗性心象 刘士林 / 148

范迪安 / 152

舒士俊 / 153

陈琪 / 154

阮荣春 / 155

翁剑青 / 156

陆蓉之 / 157

时洁芳 / 158

朱国荣 / 159

绘画中的宇宙精神——论柴祖舜的画 张建军 / 160

附录二:柴祖舜心象艺术作品集选 / 167

后 记 / 207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