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剧《英雄虎胆》:用杂技语言展显英雄本色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2-08-11 13:19   

7月1日、2日,广西首部红色杂技剧《英雄虎胆》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以杂技剧独有的表现形式讲述一段浪漫与悲壮交织的英雄史诗,为党的101周岁生日献上了一份饱含深情和敬意的贺礼。

杂技剧《英雄虎胆》:用杂技语言展显英雄本色(图1)

杂技剧《英雄虎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联合出品,广西杂技团创排演出。该剧改编自1958年经典电影《英雄虎胆》,重点讲述了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深入广西十万大山剿灭国民党残匪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侦察科科长曾泰、侦察员耿浩、粮食工作队员叶荔等一批智勇双全、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剧中运用手技、绸吊、跑酷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杂技手段,结合现代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努力实现“技”与“戏”有机交融,追求“技”精彩、“戏”好看的艺术效果。讲好广西故事,共产党故事。

好的作品随时间流逝而愈加凝炼。如今距离《英雄虎胆》首演恰好一年,再看“英雄”,越觉英雄风姿,越显“虎胆”之魄。

用杂技完成一次红色经典的追忆

1950年,为了捍卫和巩固初生的新中国,一批热血燃烧的年轻军人走进了广西大山,走向与国民党顽军、敌特、山匪交手的残酷战场。他们与敌特、顽匪斗智斗勇、英勇作战,用青春和生命把英雄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大山深处,烙印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心里。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红色资源丰富,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杂技剧《英雄虎胆》便是对解放初期发生在广西地区剿匪战役的艺术再现,通过向历史深处深情回望,谱写英雄赞歌,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当舞台的帷幕缓缓拉开,雄浑的旁白声娓娓响起,杂技演员迅速融入大屏幕,艺术地还原了历史故事,虚实相生,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当年震撼人心的战场一线。

该剧里设置了讲述者“我”(壮家少年)的形象,通过“我”的口述旁白推进剧情。杂技演员用精湛的演技、充满张力的舞姿,将千言万语融入到千变万化的肢体动作之中,把战斗时的壮烈场景和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传达给每一位观众。

杂技剧《英雄虎胆》讲述了一个情怀与大山的故事,展现的是一段生者与逝者的对话,传唱的是一曲昨天与今天、生命与理想的颂歌。剧目采用了开放式的戏剧结构,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回首广西大山深处的那段历史,用今天的追忆回顾曾经的烽火岁月。主创团队在剧中设计了几个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戏剧场景,用以刻画永不褪色的情感世界、永不消逝的美好情怀,用一种文化的思维,将过往之故事,用现今之形式,以惊险奇异的杂技技巧和巧妙创新的现代舞台语言,完成一次红色经典的追忆。

“技”精彩,“戏”好看

杂技剧,是杂技艺术和舞台戏剧融合的形式,既要有“技”,更难的在于用“技”叙事。《英雄虎胆》的创作团队经过反复钻研打磨,以别出心裁的巧思和不落窠臼的气魄实现了“技”与“戏”的有机融合。正如总导演邢时苗所说:“这部戏通过杂技的高超技艺,结合语言、戏剧、影像艺术、音乐、舞蹈,生动刻画了解放初期为人民做出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和广西老百姓的鲜活形象。”

在剧中,先后出现了手技、绸吊、跑酷等十几种杂技元素,观众却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因为每一项绝技都出现在适当的情节和场景里,实现了杂技表演与剧情互相匹配。杂技表演真正成为推动剧情、表达情感的载体,而不是单纯的炫技,完全体现出了杂技剧的特色和优势。

比如,在第一幕中,解放军侦察科科长“曾泰”伪装成土匪副司令打入匪巢,与土匪头子及其手下“八大金刚”较量。剧目以四方桌及长凳为主要道具,通过提炼杂技顶功、翻跳、对手等技巧,以惊险刺激的杂技展现紧张、极富对抗性的场面,巧妙地处理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使各种高难度技巧完全融入剧情。而在女特务引诱曾泰的情节中,演员通过杂技吊环高空挂脖、滑下、单手散脱等高难技巧来演绎女特务魅惑试探侦察员的情境。在吊环杂技中,女演员柔美的身姿和营造出的魅惑氛围与曾泰的巧妙周旋形成对比,更加映衬出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又如第三幕中的《皮吊》,侦察员耿浩不幸被捕,剧中通过高空皮吊大闸、五周缠腰滚下等各种高空平衡动作,展现耿浩被土匪威逼拷打、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

杂技剧《英雄虎胆》颠覆了观众对传统杂技的认识,对传统杂技在现代舞台上的发展方向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的惊险动作、高潮迭起的曲折剧情以及演员充满张力的表演,让观众几乎忘记了这是一部“杂技剧”。“技”与“戏”有机交融,戏剧给杂技赋予故事和情感,杂技为叙事营造氛围,“技”精彩、“戏”好看。

广西杂技创新探索之路

杂技剧是近些年兴起的舞台艺术形式,也是艺术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从长远来看,杂技剧是杂技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多部红色题材杂技剧,比如山东省杂技团的《铁道英雄》、上海杂技团的《战上海》、重庆杂技艺术团的《一双绣花鞋》等。这些剧目都对红色杂技剧的呈现形式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运用不同类型的杂技技巧、现代舞台手段,甚至是高科技去展现“情”和“境”。不约而同的是,大家都将“杂技为故事服务”的理念贯穿全剧始终,用杂技技艺将剧情结构融合贯通,从而更准确地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杂技的口味和要求越来越高,已不满足于以往杂技对简单主题、情景场面、情感情绪的有限表现,杂技剧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杂技艺术的发展空间,弥补了杂技不擅长刻画人物、叙事抒情的弱点,既赋予了杂技新的表现形式,又丰富了舞台表演。

其实在杂技剧的创新转型上,广西也走过了一段比较长的路程。广西杂技艺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多次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广西博白县是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的“中国杂技之乡”。广西不仅在杂技的“技”上精益求精,也在杂技的“艺”上下足功夫,进行了多元素、多文化的融合,让杂技更具观赏性。

2009年,广西杂技团推出第一部杂技剧《小雪猫与独耳鼠》,将杂技与音乐、舞蹈融合起来,演绎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有趣的故事和惊奇的杂技融合在一起,显然更能获得孩子们的青睐。

2014年,广西杂技团再次发力,以壮族经典民间传说为素材精心创作的魔幻杂技剧《百鸟衣》,融入花山壁画、铜鼓、壮族山歌等文化元素,并将杂技与多样化舞台艺术进行组合,构筑出奇幻多彩的艺术世界,广西杂技再次得到升华。

从《小雪猫与独耳鼠》到《百鸟衣》再到《英雄虎胆》,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童话、神话到红色题材,从杂技与舞蹈音乐的融合到多种舞台元素的贯通,广西杂技剧创新探索之路越走越宽,对杂技语言的运用越来越娴熟,这也是广西杂技人讲好广西故事、勇攀艺术高峰的体现。(宾阳 郭凯倩)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lj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