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举办“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19-10-29 15:13   

   10月25日,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在内蒙古博物院精彩亮相。此次展览由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阿拉善盟文物局、阿拉善博物馆承办,内蒙古博物院给予了大力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阿拉善盟盟委委员、行署副盟长孙明泉,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策展人孙建军分别致辞,阿拉善博物馆馆长张震州主持开展仪式。

阿拉善举办“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图1)

  此次展览共展出阿拉善珍贵岩画实物39件、石雕6件、居延汉简60枚、岩画拓片60幅。展览分为“仰观俯思•山海探幽”“千载咏叹•披图可览”“弱水流沙•木石共思”“丝路芳华•鉴古开今”四个章节,为参观者呈上一道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盛宴。

阿拉善举办“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图2)

  阿拉善,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的地方”,位于祖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不断交融,由此积淀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不仅是极具文献价值、考古价值的历史遗珍,更是蕴藏美学价值、生命意义的艺术遗迹。阿拉善岩画在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均有分布,包括阴山余脉岩画、贺兰山西麓岩画、环巴丹吉林沙漠岩画等,共发现岩画5万多组。因其分布范围广、现存数量多、时间跨度大、作画精美,被称为“北方民族的历史画卷”。此次展出的阿拉善岩画内容涵盖人物、动物、符号及狩猎、祭祀、舞蹈等,再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呈示出古代阿拉善的自然生态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命哲学。在阿拉善额济纳地区发现的居延汉简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献界的四大发现。其内容涉及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诸多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阿拉善举办“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图3)

  阿拉善盟文旅广电局局长孙建军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阿拉善地区历来为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汇地带,历史上许多民族,如斯基泰、月氏、鲜卑、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都或多或少在此留下一些痕迹。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阿拉善的遗存非常丰富。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阿拉善居延地区逐渐走向了繁盛。边塞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而更多的草原文明则散落在阿拉善的各个角落。那些游牧民族通过精美的岩画揭示了那些远去的民族历史脉络。

阿拉善举办“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图4)

  人类文字出现之前,作为唯一的文化载体、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岩画承担了记载早期人类社会史的职责。阿拉善岩画在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均有分布,陆续发现了环巴丹吉林岩画群、贺兰山西麓岩画群、阴山余脉岩画群。目前,阿拉善地区共发现岩画5万多组。因其分布范围广、现存数量多、时间跨度大、作画精美,被称为“北方民族的历史画卷”。

  作为汉之遗墨、国之瑰宝的居延汉简是长城边塞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献界的四大发现。居延汉简把居延地区最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世界面前,堪称为研究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历经千余年的汉简,简牍的墨色依然新鲜,字迹也历久弥新,其书体多隶书和章草,也成为后来者取之不尽的书法资源。

  孙建军说,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总书记的重托。“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的举办,是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融合,打造阿拉善历史文化名片,推动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生态全方位、高品质发展的具体实践。(阿勒得尔图 陈开昕)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