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8月2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举办的金石为开——第四届骆芃芃师生篆刻书法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开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的研究员冯宝麟、洪亮、刘洪洋、魏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杨明刚、刘波、肖文飞、李彤、金士焯等。
出席开幕式的专家学者还有:中国书协理事、原中国书法出版集团董事长李世俊,中国传媒大学书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守安,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华表,大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萌,陈介祺研究会会长陈新,奥运印社社长郑康淳,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顾训铭,还有各界知名人士和艺术家段贺飞、马俊华、刘晓璟、凌云、陈一耕、刘楣洪、庞任隆、王雪峰、李隽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院长致辞,韩子勇院长对中国篆刻艺术院近年来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所做的系列工作以及骆芃芃导师在篆刻艺术教学中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参加展览的学生们寄予了厚望。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骆芃芃院长发表了讲话,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回顾了中国篆刻艺术院申遗成功十年来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同时还介绍了本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篆刻作品的创作初衷与篆刻教学的思路与创举。
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篆刻艺术事业的发展,展示中国篆刻艺术院的教学成果,骆芃芃院长自2016年开始带领学生们分别在日本、吉林和山东成功举办了三届师生篆刻书法艺术展,在业界起到了良好的反响。
2008年9月,时任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的骆芃芃作为申遗项目负责人率领中国篆刻艺术院工作团队联合西泠印社开展了"中国篆刻"的向联合国申报申遗的工作,经过十多天不懈的努力和大量艰辛的工作,申遗全部材料上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于2009年9月得到申遗成功的喜讯。自申遗成功以来,骆芃芃带领中国篆刻艺术院团队在全国乃至其他国家举办了多次具有影响力的展览和学术活动,为传承保护和发展篆刻艺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览现场
藉申遗十周年纪念之际,骆芃芃导师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了"二十四节气"组印。"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成功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期通过篆刻作品"二十四节气"印组的形式纪念申遗成功,以非遗纪念非遗意义深远。骆芃芃院长还展出了新近创作的书法作品10件。展览还展出了骆芃芃导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入室弟子共31位学生的篆刻作品和书法作品,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件主题篆刻作品,如"五四青年节""恢复高考""实现小康""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这些词条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重要事件中遴选出来的,以此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另外,展览特邀了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尹海龙、冯宝麟、洪亮、朱培尔等人的书法作品参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观众互动区,有传统的技法互动指导,还有具有创意的新材料、新方法、新理念的篆刻互动区。
中国篆刻艺术院创立于2006年,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是目前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以研究和创作篆刻艺术为主旨的国家级院体机构。2007年中国篆刻艺术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研究生院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研究生教学点,又于2015年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博士点。篆刻艺术的硕士和博士点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篆刻艺术的独立学科建设了起来。骆芃芃导师作为篆刻艺术学科建设的组建者成为了全国篆刻专业的首位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目前已招收了4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骆芃芃近年还被聘为广西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篆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西泠印社开设大师工作室、在各大院校甚至中学讲授篆刻艺术,为中国篆刻艺术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篆刻艺术硕士和博士以及篆刻艺术人才。中国篆刻艺术独立学科的建设不仅健全了国家正规教育系统对篆刻艺术的传承体系,而且在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