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的麻城之“道”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19-04-22 20:58   
  龟峰山、五脑山上赏花,孝感乡文化园里追根问祖,乘马会馆中忆革命峥嵘岁月,杏花村里看诗中美景……麻城四季美景醉人心。

  3月、4月,五脑山游客达到50万人次;古孝感乡都平均每周房间入住率达90%;仅武汉“三人行”旅行社带团到麻城游客达到13000余人次……2019年春季,麻城几个主要景区游客量呈现井喷。

  近年来,麻城市以推进文旅融合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不断发掘生态文化、孝善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增强产业活力,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走出了一条具有麻城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文旅融合的麻城之“道”(图1)

  花之道:一朵花催生一座花城

  2007年10月,中科院林业专家来麻城实地考察论证和取样鉴定后郑重宣布,在麻城发现生长周期达数百万年的古杜鹃原生态群落。

  2008年4月,麻城举办了首届杜鹃文化旅游节,“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这句话响彻大江南北。

  从此,麻城走上了一条挖掘杜鹃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之路。目前,麻城市发现的古杜鹃总面积达100多万亩,其中龟峰山风景区连片面积达10万多亩。

  4月10日,麻城龟峰山低山红艳艳的杜鹃,开出绚烂的姿态,龟峰山杜鹃博览园里,500多品种的杜鹃花,或怒放,或含苞,或孕蕾。山野的杜鹃红就红一片,火就火一山,美得浓烈热情;博览园的杜鹃千娇百媚、姿态万千。

  占地30亩,有500多个品种的杜鹃博览园,既是杜鹃花研究园,也是观赏园。园内四季可赏花,弥补了古杜鹃旅游季节性的局限。

  自2008年运营以来,龟峰山景区杜鹃花已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500万人次,累计创收25亿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麻城市以花为媒,推进旅游+产业融合,花卉苗木种植业、花卉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18年,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创建了中国中部首个“国际杰出茶花园”。全市已拥有茶花成品苗木100万株,国家油茶良种基地数千亩,形成了影响全国的茶花种植基地和茶花交易市场。由茶花、菊花、杜鹃花、玫瑰花、杏花等“五朵金花”催生的“花经济”初具规模,全市有6000多人在从事与花卉产业相关的工作,人平年收入超过20000元。

文旅融合的麻城之“道”(图2)

  孝之道:一座园激活一城魅力

  “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据历史记载,麻城古孝感乡经过两次移民运动后消失。为便于麻城移民后裔前来寻根问祖、追根溯源,2015年孝感乡文化园应运而生,并推出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

  一座园复活了一段历史。文化园其主轴移民文化轴由祭祀广场、祭祖大殿、谱堂、麻城移民博物馆、远瞻亭、思乡台……十几个仿古建筑组成了一幅恢弘的移民画卷。“春日杨花满路飞,夏日烈阳似火烤, 秋风瑟瑟寒彻骨,冬雪洁净漫天飞。”如今在麻城孝感乡文化园跟随3D电影,游客们仍可感知“水陆要七个月,陆路可走五个月”的移民艰辛。

  一座园创造文旅双赢。孝感乡文化园以移民文化为根、教育文化为灵、孝善文化为魂,具有强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它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经营性麻城文化小镇,已成为“川渝老家、市民乐园、文化窗口、艺术殿堂、城市客厅”。迎接了川、渝、陕、云、黔等省市移民后裔前来寻根问祖,吸引了全国400多个县市前来考察学习。自开园以来举办两次祭祀活动,来自川、渝、陕、豫、云、贵、鄂等地的麻城移民后裔代表齐聚祭祀广场祭拜先祖,重接根源;根据移民历史创作了大型花鼓戏《麻乡约》,并赴北京、川渝地区演出,极大地扩大了旅游文化的知名度;依托孝感乡文化园引进蓝江文化影视公司落户麻城,炎黄影视基地正式运营。

  一座园带来乡村振兴。2016年,在孝感乡文化园的名气影响下,麻城将原沈家庄、七里岗、栗子园三村合并组成孝感乡社区,社区投资兴建了集移民文化、休闲度假、山寨文化于一体的大型旅游项目——古孝感乡都旅游度假村。近年来,社区利用度假村,发展旅游产业、畜牧业、种植业。2017年社区人均纯收入近1.6万元。2018年,孝感乡都给社区分红40多万元。

  “孝感乡社区利用连厢队、彩莲船队、湖北大鼓队经常开展孝善文化宣传活动。”麻城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明西表示,麻城市自编自演的孝善文化演出节目还参与过黄冈市里的文化演出活动。为满足群众表演及宣传孝善文化的需求,社区新建了乡村大舞台、多功能厅,孝善文化不仅丰富了孝感乡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提升了村里公共文化设施。

 
文旅融合的麻城之“道”(图3)

  村之道:一个人打造一座民宿

  韩养村是一处韩式风格的度假村,座落于风景秀美的国家AAAA级景区——麻城龟峰山景区北大门茶园冲村。走进韩养村度假风景区,环境宜人,风景优美,鸟语花香,四周曲径通幽,三三两两的小楼藏于其中,与茂密的山林、茶园融为一体。餐厅、酒店、酒吧、书吧、KTV、游泳池、美发店、美容院、温泉、手工工艺馆、美术展览馆、自采茶园、自制茶厂等设施一应俱全。2018年被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评为金宿级湖北旅游民宿,成为黄冈市唯一金宿级旅游民宿。

  韩养村由韩国著名设计师崔德基设计并投资建设,2013年动工,2018年4月开始营业。“韩养村的主角是大自然。”崔德基用流利的汉语介绍道,“虽取名韩养村,却将中国元素藏于其中,砖墙、灰瓦、圆窗、石门,满眼的乡野风光投射至落地玻璃窗前。”韩养村内每一个角落的布置都透着精致,行走其中,一草一木,一瓶一罐都能带给人惊喜。2018年4月至年底,韩养村共接待游客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0余万元。

  如果说一个韩国大叔不远万里来到麻城建起梦幻民宿,带动了茶园冲村的振兴发展,那么,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则成就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歧亭镇杏花村。

  依小山,傍清泉建杏花古村,重现杏林清明带雨堆红,古柏苍松常青叠翠之景。种银杏林、桃杏林、油茶林、松树林等,恢复村南杏花湖水光潋滟,湖西九骡山钟灵毓秀之名。

  杜牧广场、杏花古刹、歧亭三祠、三名士墓、东坡桥、方山亭、放生池、杏泉、杏花湖、桃林街仿古建筑群、杏园、杏花书院、农耕文化博物馆、九骡山摩崖石刻、石头娘娘庙、逸亭等景点,让杏花村之旅有故事为伴。

  这里背依翠屏、良田沃野,山环水抱,青砖瓦舍,林木滴翠,流水潺潺,白鹭欢歌。置身于此,只觉水在村中,村在山中,山在林中,林在鹭中,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融入自然,天人合一,妙不可言。

  2013年杏花村被湖北省评为生态新村;2014年3月,被国家住建部、文物局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麻城划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使“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上的东西走出来,静的东西动起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歧亭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和付兴湾、王家畈、小漆园、谢店、刘家湾、龙门河、大屋垸、桐枧冲、石桥垸、龙井、东垸、熊家铺、梨树山、牌楼、东冲等15个中国传统古村落,经过精心打造,成为麻城优质旅游资源,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发展传统古村落旅游带动茶油、米酒、香米、杏花鸡、歧亭麻鸭、杏花皮蛋、糍粑等产业的发展,也让酿酒、打糍粑、牌子锣鼓和楚剧表演等民俗文化得到了繁衍。

文旅融合的麻城之“道”(图4)

  红之道:一个馆传承一种基因

  麻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黄麻起义策源地和红四军、红二十八军诞生地,孕育了王树声、陈再道等4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大革命时期,麻城有13.7万人投身革命,6万多人加入红军,6200多人参加长征,解放后仅幸存200余人。

  麻城市烈士陵园、乘马会馆列为全国、全省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太阳出来照山坡,听我唱个革命歌。”4月10日,乘马会馆讲解员在讲解中,唱起了革命小调。这种红色文化加民歌文化结合的讲解形式,让游客们为之一振,纷纷点赞。

  26个将军同一故乡、黄麻起义策源地,乘马会馆一一将历史还原。依托红色基因,麻城大力挖掘保护乘马岗红色文化,投资1000多万元,对乘马会馆进行修缮、扩建,精心打造“全国第一将军乡”乘马岗将军故里、红军饭店等红色景点,推进大别山红星英烈园等项目建设。

  红色的基因,让乘马岗村级文化旅游得到发展,还助力村级社区脱贫。

  乘马岗镇王福店社区开办红色文化展厅,收藏了苏区红军抗战物品、乘马岗人民自卫军抗战器械等文物143件,2018年吸引了上万人来参观。为配合全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发展,社区准备扩建展厅变展馆。

  乘马岗小寨社区是王必成、廖荣坤将军故里。这个贫困的红色社区受到了湖北省军分区的关注。2015年起,湖北省军分区扶持1600万元资金助社区脱贫。目前建起了油茶、菊花、板栗、中药材、苗圃五个产业基地。如今,小寨社区秀美乡村,道路宽、水渠清、村容洁,村里的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一应俱全,再也找不到贫困的影子。

  大别花乡、孝善麻城,正在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奋力前行!(李青松 何皎月 范小翠)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