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给旅游专业毕业生开“就业药方”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0-03-24 20:56   

        每年的3月和4月是就业市场的“金三银四”,是企业招聘和人才求职的黄金时间。

  然而,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旅游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相关企业纷纷暂停或缩减招聘计划,直接影响到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即将走出“象牙塔”的旅游专业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来听听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娅丽的介绍。

贵州师范大学给旅游专业毕业生开“就业药方”(图1)
(胡娅丽,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有新心、有底气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疫情对旅游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的影响和冲击,使今年旅游专业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的就业季。毕业生目前整体就业情况仍不乐观,就业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偏低,学生就业压力较大,面临着步入社会的首场严峻考验。

  尽管如此,我们对旅游学生的就业前景仍抱有信心。一方面,刚需决定了旅游业旺盛的市场需求,随着疫情的控制,就业市场的复苏指日可待;另外,我们对我们的学生就业是有底气的,我们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等平台、学科建设的厚实支撑,来自于学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下与政府、市场、业界建立的直接、紧密、稳固的联系;同时还有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恢复举措,相信随着疫情的解禁,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

  我们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今年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谋划布局、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推进实施省教育厅出台的就业创业十条务实措施。通过线上线下与各学院各专业的“点对点”服务,促进毕业生稳就业,比如近期已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类大型网络招聘会2场,还将于4月6号至8号承办“千校万岗·就业有位来”线上就业服务贵州专场第二场空中双选会,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稳就业。

  四结合、三转型打好就业工作组合拳

  一是多元主体分工协作相结合。如学院层面,党政领导、系主任、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专业教师联动协作,都按照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群体制定差异化方案,做好就业的统筹服务与精准包干,全力以赴抓就业。如对特殊就业困难学生推行“精准包干”,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大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扶”。二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如线上开展“云”招聘、“云”指导、“云”服务,线下帮扶,精准助力毕业生稳就业。三是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心理辅导与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相结合。如线上应聘技巧培训等。四是拓宽就业渠道与增加学生就业砝码相结合。邀请往届毕业生与召开线上“考研、考公务员及就业经验分享交流会”,鼓励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考研、选调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应征入伍、自主创业等。鼓励学生通过考研、考证、读双学位等途径,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毕业时持有多种技能证书。比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导游证等,增加学生就业砝码,拓宽就业门路。

  一是学院就业工作理念的转型。改变以前坐等旅游企业上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观念,在疫情尚未结束、旅游企业复工前就主动出击,打提前战,积极主动与社会资源对接,建立学院与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交换机制,通过双方信息的及时交流,保证学生就业无盲点,指导就业不盲目,促进“产销”链接。二是由“对口就业”向“宽口径就业”的转型。从以前侧重考虑培养成本和对口效应,转为立足民生与安全稳定大局,教育毕业生拓展就业视野,打破专业的界限、地域界限,认真评估当前形势、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将对口就业与考研考公务员、参军入伍、参加西部计划、到基层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他们用好国家政策:如为部分想读书有能力读书的毕业生开展线上考研经验分享、指导,用好研究生扩招这一国家应对疫情影响的务实之举。三是毕业生思想观念的转型。一方面,学院及早介入,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认识到配合形势作好就业观念的转型才是正确之举。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鼓励他们把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智慧奉献于家乡,把事业写在贵州大地上,将所学和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把危机转为动力,找到自身发展机会。

  从长远来看,这次疫情也给我们以启示:作为旅游人才供给的端口,根本上还是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构建紧密接轨产业、市场、行业发展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就业工作体系,促进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方是应对就业市场万变之策。(董金黄)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