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处处春——广西河池学院《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侧记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19-01-26 12:13   

  “一件件手工制作,讲述着仫佬族群众一个个生活细节,展现出淳朴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1月11-13日,国家艺术基金《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报展,在广西河池学院举行。项目负责人、河池学院副教授于瑞强表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让民间工艺走向学术殿堂,创新人才培养是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

桃李芬芳处处春——广西河池学院《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侧记(图1)

  让酒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那双绣花鞋做工细致,图案精美,太喜欢了。”河池学院学生赖连珍对展出的仫佬族刺绣惊叹不已。学服装设计的她认为,参观此次展览获得很多专业上的启发,打算在假期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去走走,体味那里神奇的民间民俗文化。

  本次成果展主要展出《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学员精心创作的优秀作品,包括布鞋、手袋、服装、锦、灯饰等多个类别,作品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深远,手工更是精巧别致,集中体现了民族刺绣的多元特性与时尚魅力,吸引了众多师生和市民前来参观。

  “金秋时节,仫佬族妇女赶圩购买针头细线、蓝靛土布,回家后即动手纳鞋、刺绣,成品后或赠送意中人,或拿到市场上摆卖销售。”项目教师、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许晓明长期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她介绍,仫佬族刺绣多用在鞋面、手帕、背带和服装上,是农村妇女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年青人而言是一种消遣,对成年妇女则是填补家用的途径。

  史料记载,仫佬族刺绣最早出现在唐代,历经宋、元,明清为鼎盛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太阳、月亮、凤凰、麒麟、喜鹊以及花草树木等,是仫佬族刺绣常见的图案,蕴含着仫佬族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10年,仫佬族刺绣被列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

  如何融入当代生活,让传统民间技艺重焕光彩,是文化部门和学术界需要破解的问题。于瑞强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就是希望把仫佬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传承和创新,让酒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桃李芬芳处处春——广西河池学院《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侧记(图2)

  立体式培养创意人才

  “在这里,既可以零距离接触到仫佬族群众的真实生活,也学到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学员张馨予是来自云南的一位教师,她认为此次项目培训充实生动,围绕“集中培训+课后实践”的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于2018年4月启动,持续培训两个多月。与张馨予一样,学员分别来自广西本土和云南、山东、新疆、北京、山西等地的民族刺绣文化区域、艺术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艺术机构。这些学员均为从事民族工艺和创意设计等工艺美术学科领域的工作,是具有较高刺绣艺术设计水平和刺绣技艺能力的中青年,其中既有高校教师,也有海归留学人员,更不乏民间手艺人。

  项目是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城镇化进程中仫佬族文化特色村寨生态景观研究”、“中国手工刺绣技艺研究”和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资助的“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研究与应用”为学术支持的一项公益性培训,河池学院作为实施单位,充分发挥了河池仫佬族聚居区和高校平台的资源优势。

  “项目有利于培养创意人才,培育非遗文化产业。”河池学院教授银建军认为,仫佬族刺绣作为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它进行传承和创新,不仅是“非遗”的保护问题,而且是为仫佬族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产业的支撑服务。

  “除了学员精挑细选之外,项目采用学校教育和师徒传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授课专家更是兼顾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创意、产业与营销,形成立体的师资结构。”河池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覃拥灵表示,项目授课专家包括高等院校知名教授、社科机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和产业一线企业设计总监,培训课程则涵盖民族学、设计学和美学等学科,期间,还安排了广西和贵州仫佬族刺绣工艺专题探究、实地调研、设计实训等环节。“从理论讲授,到技艺提升,再到营销模式,整个培训形成完整的链条,旨在培养一批创新意识强、设计能力突出、具有产业发展理念的刺绣创意人才。”

桃李芬芳处处春——广西河池学院《仫佬族民间刺绣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侧记(图3)

  桃李芬芳处处春

  “以前只知道怎样做好刺绣,只停留在手艺层面,通过学习,对刺绣和仫佬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学员梁小哲是一名民间艺人,他认为,无论是仫佬族刺绣还是其他非遗项目,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吸引更多的人去体验,才能把民族文化保护好,把民族技艺传承下去。

  返岗半年多来,梁小哲创作了一系列极具民族个性的作品。其中,《苗妹的嫁衣》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八桂天工奖”银奖、《苗族织锦女衣裙》获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梁小哲被授予“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柳州工匠”和“柳州市优秀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聘为校外专家。

  梁小哲是项目学员的一个缩影。半年多来,这些学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获得各种荣誉,更重要的是,很多学员开起了工作室,面向大众办起了形式多样的讲座,成为春天里的桃李,让传统民间工艺四处芬芳。

  比如,来自云南的张馨予创办了“予绣手创”工作室,获评云南省“教学名师”;广西柳州唐香花创作的《月伴花山》和王婷靖创作的《锦绣添香》在2018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斩获金奖;河池本土学员、仫佬族剪纸传承人罗华清多次参加非遗进校园等公益性活动,在各高校、中小学授课,成立民间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广受学生、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苏满勇认为,项目师生研究和创作的成果生动体现的是极具民族文化与工艺“活化创意”的特色,集中展现了项目组以民族文化为驱动,促使文化保护与生态平衡、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发展、资本转型相结合的初衷。

  “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间与非民间以及中西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项目正在做积极的探索。”项目导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唐家路表示,通过培训,一方面能够使学员们从理论高度和传统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认识民间刺绣技艺;另一方面,对民间刺绣的未来传承和发展也有现实意义。()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